初一生物血管教學設計

  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血管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二***能力方面

  嘗試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在“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實驗過程中,形成愛護動物的意識與情感。

  二、教學重點

  動脈、靜脈與毛細血管的特點與功能。

  三、教學難點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區別動脈與靜脈。

  四、教學準備

  課件:教學PPT,相關教學視訊。

  分組實驗:實驗材料,分組。

  五、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新課匯入 “想一想,議一議”:人體因創傷出血時,有時血液只是少量地滲出,有時是緩慢地流出暗紅色的血液,最為嚴重的則是噴射出鮮紅色的血液。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
答:不同的創傷,傷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狀況也不同。
提問:醫生給病人打點滴時,對針頭刺入的血管有選擇嗎?是否所有的血管都能作為注射的部位呢?
看來人體內的血管種類是不一樣的,那麼,人體內有幾種血管呢?每種血管各有哪些特點及功能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血流的管道──血管
聯絡生活實際,積極思考。
 
 
 
 
 
 
 
 
 
 
 
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入手,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與思維活動,從而引出新課。
 
 
 
 
 
 
 
 
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1.指導學生預習實驗;
2.說明實驗的注意事項;
3.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討論題:
①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樣嗎?
②在你看到的毛細血管中,紅細胞是呈單行移動的嗎?這說明毛細血管具有什麼特點?     
預習實驗,動手實驗,分組討論。
 
 
 
 
 
 
 
 
通過預習、分組實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問題。
 
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特點及功能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7—59頁的內容,自學有關三種血管的知識。
2.展示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認識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以及彼此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填表,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
比較
內容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血管壁      
血流速      
分佈
位置
     
主要
功能
     
>1.引導學生看圖,提出問題:怎樣能保證身體下部靜脈中流回心臟的血液不倒流?
引導學生了解靜脈曲張的知識。
自學,比較三種血管,填表。
 
思考,看圖,釋疑。
 
 
 
 
通過引導學生自學,比較三種血管的特點及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知識
應用
2.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動脈血管受損應儘快救治。
3.思考:
醫院的護士為病人輸液時,常常先用一根膠皮管紮緊病人的上臂,待前臂上的血管凸現出來才一針到位.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思考、分析問題並進行推理。 聯絡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反饋
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動脈比靜脈粗大。
2.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靠毛細血管連通。
  檢測學生們的掌握情況,通過習題講解可再將未掌握知識點著重講解。

  初一生物血管教學反思

  最近上課喜歡上和學生玩這樣的遊戲:給他們一幅圖,讓他們儘可能去尋找圖上所包含的一切資訊,並可做出自己的假設。然後在觀察、總結和假設中完成教學。

  “血管”這一節需要學生知道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課本上各用一段文字並配合插圖描述了三種血管的特點,短短三四行的文字簡明扼要,怎麼來講卻著實讓我忐忑。

  對於血管,學生並不陌生,但對於血管的結構及血流速度等知識,他們卻並不瞭解,通過書上的圖片和敘述也難以在腦海中形成直觀、深刻的印象。思慮再三,最後我決定把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放在“圖”上,請學生通過看血管圖,自己來總結圖上所包含的一切資訊。其次,準備一段關於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流動的錄影片段。再則,查找了三種血管中  血流速度的資料及關於毛細血管分佈及數量的資料以便於學生理解和比較。

  在看完圖後,我再用資料說明毛細血管“分佈多,數量廣”的特點。並一起分析毛細血管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最後,在比較總結中結束了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