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期末試卷質量分析

  試卷分析是七年級歷史考試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管理,並以學生成績為原始資料,根據教育測量學和教育統計學原理,對相應的試卷進行科學分析的。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範文一

  2008—2009學年度期末統考的帷幕已落下。本試卷遵循孝感教科院的要求,以選擇題為主。共35大題70分滿分。從題型功能上看,選擇題的優點在於題目設問明確、作答簡便、答案唯一、評分客觀,有利於在有限的時間內考查較多的知識。且本試卷題目選材廣泛,能典型地反映歷史學科的特點,既強呼叫材料中所蘊含的有效資訊,去分析歷史現象,又全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避免了以前歷史教學中一直無法迴避的死記硬背的弊端,對進一步深化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一、命題的指導思想及特點

  ***一***命題的指導思想:

  本次命題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自覺地把各項基本要求***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融入試題中去,體現考試的評價、甄別的功能。

  ***二***試卷的基本特點:

  1、著重考查了學科主幹知識。歷史試題把教材中的內容在試題中活化、遷移和提升,往往通過引用教材以外的大量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設問角度。但無論如何,其考查的落腳點還是在構成學科基本或重要理論的主幹知識範圍內。

  大體瀏覽一下,此次七至八年級試題考查的學科主幹知識有: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址;沙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禹的傳說;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高鞅變法的史實;春秋戰國時的科技文化;秦的統一;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秦漢的科技文化;三國鼎立;江南經濟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西晉南北朝的科技;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馬關條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長征;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西安事變;重慶談判;三大戰役;渡江戰役;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變化;近代科技的成就等以上內容都是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試題重點考查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評價、綜合等方面的思維能力,要求考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線索和歷史發展階段特徵,學會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在某一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2、凸出素質,關注情感。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注重考查考生所學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七年級第2題、11題,八年級第12題,即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如:八年級第16題、34題、35題等無不隱含了對考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較為全面地考查。

  3、聯絡熱點、關注生活。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查目標之一,是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和關注世界。因而,在考查歷史試題時通過啟發考生對現實的思考已是中考命題專家的思路之一。本次試題以反映社會現實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新材料、新情境”為載體,注重考查考生關注社會現實。例:七年級第1題、3題、6題,八年級第26、27題等都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載體,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愛國家、關注世界,體現了新課改一以貫之的理念。

  總的來說,此次命題難易適中,區分度適中,即考查考生的歷史基本功和歷史素養,又考查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卷面情況分析

  以下是兩所中學七、八年級的抽樣分析情況:

  從抽查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運用知識的能力欠缺。綜合性強,注重理解判斷的題失分較多,可見,試題的區分度適中。

  三、教學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的歷史學習要求師生能“以不變應萬變”,緊扣《課標》和《考試說明》,做到以本***課本***為本,把握“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加強訓練,有效複習備考。具體方法如下:

  1、構建知識網路。每學完一課,要求學生對本課的所有知識點進行總結,從事件的原因、時間、主要人物、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整理歸納,最終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構建好自己的知識網路。

  2、加強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學習。歷史試題越來越突出對學科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形成往往取決於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這就要求考生練好基本功,記準史實,理解歷史原因,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結果和影響。

  3、縱橫對比分析,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歷史試題中都有縱向或橫向對比分析題,屬於“三維目標”的綜合考查,是有較好區分度的試題,體現試題的選拔性功能。而學生往往就在此類題上易失分。因而,複習時應引導學生多關注巨集觀知識、縱向綜合、橫向聯絡。

  4、關注熱點問題,國際焦點問題。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現實是過去的延續,將來是今天的延伸。歷史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以史為鑑”,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為此,在學習有關歷史知識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聯絡現實問題,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5、有必要進行解題技巧的訓練。從解題原則來說,可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共十六個字,“即精析題意”、“迴歸教材”、“注重發散”、“力求完美”。從解題方法來說,可歸納為“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箇中心即是“閱讀理解材料”,兩個基本點是“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和“充分利用有效資訊”。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讀懂是前提、獲取是關鍵、利用是目的。解題的步聚是:三個環節,即讀、找、答。

  總之,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待於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

  範文二

  考試已經落下帷幕,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在此特對期中歷史試卷的考試情況進行分析。

  七年級歷史試卷共三道題,分別為單選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共計100分。就試卷難易程度來說,這張卷子難易度適中。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題為選擇題,主要考核的就是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點包括這些:課本上的圖文如4題,考核唐朝都城長安的城市平面圖;文字中每一課的具有總結性的小標題如3題,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是虛心納諫、知人善任;還考查了相關的歷史典故: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與哪個有關?總的來說,選擇題的難度並不大。儘管試卷難度不大,學生的答題情況並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學生根本不重視這麼課程,作為這麼課程的任課教師,我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認為,任課老師再兢兢業業,學生手頭沒有配套的練習,這都很難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這們課程。因此借這個機會我想跟領導說說我的心聲:給七年級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應的資料吧。其次就是任課教師教學任務沒有落到實處即沒有適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第二答題共兩個小題:第1題,考查的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知識。知識點學生並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圖表的形式展現的,由於學生還沒有具備一定的分析圖表的能力,加之學生根本沒有識記這個知識點,因而這道題的答題情況非常的糟糕。第2小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知識。試題給出大運河的圖片,結合圖片來答題。這題考查的也是課本的基礎知識,最後一個問題屬於開放性試題,學生可以自由的發揮。因而這張卷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即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學生答題的情況分析,這道題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夠難道一半分數的同學不到一半的學生。基於這樣的現實,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得調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題為問答題即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唐朝經濟繁榮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題目來看,難度並不大,聰明的孩子能夠從試卷中找到現成的答案。值得高興的是,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動手寫了,不再給老師留空白卷子。這道題12分,我認為這麼大的分值,就單單一個問題,這不利於七年級的學生得分,希望以後七年級的最後一題能夠分成幾個小題來分析。

  關於這次測驗,學生的成績分佈主要有以下情況:

  七年級三個班的歷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優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對這樣的成績,作為任課老師,我將採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範文三

  一、總體情況

  1、試題依據:此份試題目的是考查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上是否達到國家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其試卷內容要求是以課標為標準,是階段性的水平性測試,以檢查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試以《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相關內容的教學目標為依據,面向絕大多數學生,按照“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適度考查能力”的命題原則,努力做到既有利於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有利於促進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2、試題特點:試題分為四個題型:第一題是選擇題,共20分,重點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第二部分歸納列舉題,共22分,考查學生對同類知識的概括能力。第三題是材料分析題,共32分,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讀資訊,運用知識的能力。第四題綜合探究題,共26分,是學生能力的綜合考查,論從史出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等。試卷以課本為基本的命題素材,立足課本,落實雙基,加強圖片,文字材料閱讀理解考查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同時也注重考查考生運用基本的歷史觀念和歷史學習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對考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絡。其基礎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色明顯。

  3、考試情況簡介:

  第一題失分較多的題目有:第3、6、10題。

  第一題失分較多的題目有:第12⑴⑵⑶、13題。

  第三題和第四題是材料、讀圖等形式的題目,題目所設計的問題都不難。失分較多的題目有:第14⑴、15⑵⑶、17⑴⑵⑶題

  學生主要失分的共同原因有:***1***學生閱讀能力差,理解不了問題,也審不了題。***2***學生的學習仍停留在死記硬背階段,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3***學生回答問題的書寫不夠規範,不能準確表達,需要教師作正確的引導。

  優秀人數及優秀率:8.1班 17人 70.8%

  8.2班15人 62.5%

  及格人數及及格率:8.1班 22人 91.7%

  8.2班20人 80%

  二、學生答題主要存在問題及分析

  選擇題:***20分***:

  本部分共設定10道題,注重基礎,突出主幹。重點考查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再認再現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運用能力。學生的得分情況比較理想。 但3、6、10題錯誤較多,第3題是由於學生沒有認真閱讀過長的題目,盲目作出選擇。第6題是由於學生對汽車工業出現的時間判斷不明,產生“拿不準”的心理。第10題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係理解不紮實,沒有找到根本原因。

  歸納列舉題***22分***:

  歸納列舉以基礎知識為主,涉及面廣,人物、建設成就、錯誤標誌等。學生得分率比較高。反映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比較理想。失分的情況主要在於表述不準確。

  材料分析題***32分***和綜合探究題***26分***:

  失分原因都在於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出現偏差。

  三、對今後教學的反思

  根據本次考試中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具體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

  1、繼續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吃透新課標“以學生為本”的精神,確實轉變教學觀念和改變教學方式,紮紮實實地推進新課改後的素質教育工作和教學工作。

  2、重視學情研究。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目標必須要切合學生狀況等實際,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材觀,確實做到因材施教,立足基礎,發展能力,尤其在教學內容的取捨和教學目標的把握等方面,一定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培養,以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3、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科學設計課堂結構,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促進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加強對學生在學科試題的題型***選擇題、歸納列舉題、材料解析題、綜合探究題***的訓練和解法指導,選題、做題力求少而精,有方法有實效。

  4、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落實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樹立全面育人、全面發展的整體質量觀。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注重平時的提示和啟發,日積月累,形成看書、寫字、做題要認真仔細、一步到位的好習慣。

  5、關注學困生的學習,加大學困生輔導的力度,幫助他們達到及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