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地理下冊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能讓教師剖析課本內容,制訂教學計劃,明確教學方法。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關於區域的選擇
  講述中國的區域地理部分是本冊教科書的主體。對於這一部分內容,《地理課程標準》的設計具有開創性的變革。與以往同類地理教學大綱的省區羅列或地區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課程標準》只是列出了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個別特殊的除外***。這就為教科書的編寫留有較大的空間。在編寫本冊教科書時,有以下考慮。
  第一,根據《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課時的限制***給鄉土地理留出12課時,本冊書只有20課時***,本冊教科書不可能全面系統地講述中國區域地理,而是結合《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某些區域作為案例講述。因此,教科書的重點不是使學生了解系統的中國區域地理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分析和認識區域地理特點的方法。
  第二,所選區域,除了《地理課程標準》中規定的4個區域***北京、港、澳、 臺灣***以外,以典型、有特色為原則,又選擇了其他5個區域,這樣本冊教材共選擇講述9個區域,符合課程標準中“至少學習5個區域”的要求。
  這9個地理區域分別是: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從區域選擇的情況看,首先是適當照顧到覆蓋面,上述區域基本上涵蓋了我國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幾個特殊地區;其次,是突出區域的典型性。除標準規定的必選區域外,上述幾個區域都是我國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區,在同類區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區域的多樣性。既有特色多樣的區域***包括行政區、地形區、旅遊區、綜合區等多種區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區域***小到省區內部的二級行政區,大到地跨數省的流域區***。我們希望學生在通過這些案例學習後,能夠形成對中國區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二、關於區域編排的邏輯結構
  本冊教科書由以下三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地理區域差異的巨集觀介紹。簡略介紹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等內容。希望起 到兩方面的作用,一、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區域差異,為後面認識各分割槽地理特點作知識上的鋪墊;二、由於後面的區域選擇不能過多,有了巨集觀整體認識之後才能避免以偏蓋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對中國的區域差異進行具體介紹。所選區域按照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方式組合。省級行政區作為我國建制歷史悠久的一級行政區劃,既是行政區,又是經濟區、文化區,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選擇了較多的省區案例***5個***。其次,一些各省區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單元,我們選擇了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作為省內區域的案例;此外,由於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聯絡,我國還有許多跨越省界的區域。我們選擇了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作為案例,來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
  第三部分是全書,乃至全套地理教科書的結束語。由於是中國地理的最後一章,因此,先從中國出發,介紹我國在綜合國力上的整體提高,再從世界著眼,分析當今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當代世界的挑戰,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設計,一方面與七年級世界地理部分相呼應,另一方面始終把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使教科書有比較高的立意。
  三、關於區域內容的組織
  ***一***.教科書章節與課標內容的對照
章節內容 課程標準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不同的地理區域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南北方的自然差異
      南北方生產和生活的差異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乾旱的西北地區
      高寒的青藏地區
      以牧業為主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3.說出各地例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悠久的古城
     建設現代化大都市
1.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2.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第二節 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人多地狹
     港澳與內地的密切聯絡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
2.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
      祖國神聖的領土
      美麗富饒的寶島
      出口導向型經濟
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的位置和範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第四節  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高山、荒漠和綠洲
 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
 潛力巨大的能源開發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
2.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佈為例,繪製略
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佈特點。  
3.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4.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章節內容 課程標準
第七章 認識省內區域
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
角洲
      對外開放的前沿
      外向型經濟
      城鎮的發展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2.舉例說出區際聯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3.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
第二節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
版納
    豐富的旅遊資源
    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3.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第八章 認識跨省區域

第一節  溝壑縱橫的特
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嚴重的水土流失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型別,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3.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4.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瞭解區與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良好的區位和自然條件
    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沿江地帶的城市
    沿江地帶的工業
    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佈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3.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4.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
5.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佈特點。
6.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佈為例,繪製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佈特點。
 
  ***二***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是本冊教科書的“重頭戲”,始終貫徹以下原則。
  1.基礎性原則 把《地理課程標準》中“中國地理”部分“認識區域”
  的內容標準要求,一一分解到相應的所選區域中,保證教科書對《地理課程標準》的驗證性。
  2.拓展性原則 在以案例為主的前提下,本教科書還適當考慮“點”和 “面”的結合。我們有意識地採用比較、演繹等學習方法,將學生的視野儘量拓展。例如,在講述新疆時,聯絡到西部地區的農業問題、資源開發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在講述珠江三角洲時,與遼中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進行比較;在講述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時,又涉及全國其他地區水土流失的問題。
  3.探究性原則 探究的思路是我們這套教科書一以貫之的思路。與前
  面三冊教科書一樣,我們更加註重對“活動”的設計。通過有一定梯度的思維訓練、實際操作等,使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本領。
  四、關於區域內容的表達
  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圖釋、說明地理問題的對話,展示地理過程的組照和組畫,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他們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另外,教科書儘量避免使用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摒棄板著面孔說教的語言風格,使教科書有親切感。
  五、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該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 ;
  2、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該地區域地理特徵;
  一個地區的區域特徵或是從該地區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現,或是從該地區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現,或是二者的綜合表現。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可以分別從地形特徵、氣候特徵、河流特徵、植被特徵等方面認識;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分別從人口特徵、文化特徵、經濟特徵、城市特徵等方面認識;也可以將上述幾方面綜合起來認識,或是在綜合的基礎上認識區域最突出的特徵。
  3、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這些地理特徵的成因;
  認識區域地理特徵的成因,主要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這種綜合分析實際是在發現影響某一特徵形成的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找出主導因素。
  4、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該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