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政治第八課教案

  教案是初二政治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一系列行為方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人教版八年級下政治第八課教案

  第八課 消費者的權益

  知識要點與學習要求

  1、知識目標

  ⑴瞭解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的九項權利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項作用。

  ⑵明確法律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消費者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

  2、能力目標 ⑴學會運用智慧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方面的知識,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充分行使消費者的權利。

  ⑵知道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培養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⑵學會理性消費,選擇適當合理的消費行為。

  教學時數:3課時,其中第一框2課時,第二框1課時。 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

  【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保護自身合法權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誠信的道德觀,提高對自覺履行義務的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

  2.能力目標:學會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運用關於消費者的九個基本權利的知識來指導實際消費。

  3.知識目標:知道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理解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4.重點:消費者依法享有的權利。

  5.難點:增強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設計理念】在--過程中,我認為課堂教學不僅要突破知識點,更要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學習生活中的法律。在學習過程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強化情感體驗。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都享有消費者的權利,中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在進行本節課教學時,設計“小鬼當家”的活動,虛擬了一個八年級學生李華,以他的消費經歷為主線,藉助他的消費體驗,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自主探究認識到“上帝”即消費者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理解保護“上帝”權利的必要性,認識“上帝”享有的權利,並明確應該怎樣做一個文明的“上帝”。

  【教學程式設計】

  教學程式教學活動設計主要說明

  匯入大家都看過《小鬼當家》吧?一定還對小主人公麥考利機智勇敢的表現記憶猶新。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欣賞《小鬼當家法律篇》。我們要隨著身邊的“小鬼”——李華一起來學習公民在經濟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消費者權益,即“上帝”的權利。設計意圖:設計情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教師需充滿激情,以感染學生的情緒,精神飽滿地進入新課學習。

  情景一:快樂的“上帝”續表

  重要的“上帝”設定情景:李華在超市買東西,明確李華在超市裡的身份是消費者,即“上帝”。

  活動一:分析討論

  消費者在社會生產中處於什麼地位?為什麼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生活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消費,因此“上帝”的權利與我們息息相關。***分析時教師的語言儘可能通俗易懂,不要太書面化。

  “上帝”的權利情景二:倒黴的“上帝”

  請學生欣賞小品《倒黴的上帝》,並對照課本分小組討論:小品中的老闆侵犯了李華的哪些權利?

  ***設計意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小品中的情景,結合問題,進行討論、交流。通過討論掌握“上帝”的九大基本權利。***

  活動二:你說我說

  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中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的事情,舉例說明消費者權利的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體驗到“上帝”權利的存在。***

  情景三:歌曲《天亮了》

  欣賞歌曲《天亮了》,介紹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經營者義務和消費者權益的一致性。

  ***設計意圖:從反面提醒消費者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激發對經營者不誠信行為的強烈譴責與憤慨,更好的落實情感覺悟目標,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在學生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正面說明消費者權利的存在,而不是僅僅看到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情況。

  文明的“上帝”情景四:我是“上帝”我怕誰

  請學生欣賞小品《我是“上帝”我怕誰》,思考:“上帝”是這樣的嗎?***你怎樣看待這樣的“上帝”?***

  活動三:自由論壇

  消費者都有哪些不文明行為?作為消費者,應該怎麼做?假如你是經營者,你希望消費者怎麼做?

  活動四:即興表演

  請學生即興表演一段微型小品,展現經營者和消費者良好的關係。

  表演結束,教師展示一幅對聯:“經營者誠信為本規範經營 消費者依法維權文明消費”,橫批為“攜手共進”。

  ***設計意圖:認識到法律保障“上帝”的合法權益,作為“上帝”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做文明的“上帝”。***換位思考,理解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結束語***播放輕音樂《致愛麗絲》。***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希望在今後的經濟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能積極學法、用法,不僅做一名維護自身權益的“上帝”,而且做一個現代社會中文明的“上帝”。

  ***設計意圖:提出希望,將法律和道德教育延伸到未來生活,有助於思想品德課終極目標的實現。***

  改革思品課堂教學要“求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求新”對活躍兒童思維品質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遵循“激趣引題,學文明理,育情導行,實踐延伸”這條主線,還應在改革課堂教學“求新”上下工夫。

  一、激趣引題要“求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髮展思維能力的巨大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主動去發現探索新的知識。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怎樣激發呢?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我在教學中常常採用下列方法引發學生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巧講故事。小學生大多愛聽故事,如果能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學生就會高度集中思想,樂於學習。如教《勤勞節儉》一課時,教師先講《“勤”和“儉”》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老大和老二為什麼首先都斷了糧,後來日子又慢慢好起來,這課將告訴我們答案。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新課上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2、實話實說。採用這一方法,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說話,敢說真話,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學《要有家庭責任感 》一課,先讓學生談談:你是家庭的小主人嗎?並舉例說明。許多學生都暢所欲言,說自己是家庭的小主人,能幫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有的學生談到自己平常很少幫家裡做事,針對這一現象,教師不要一味指責,而應適時引導,怎樣做家庭的小主人。使學生敢說真話,敢說實話。

  3、模仿表演。如教《誠實守信》一課,課前安排兩名學生排練小品,***小品內容為:①學生甲和學生乙上午商定下午3:00在公園門口見,再一起去遊樂場玩。②學生甲在公園門口等學生乙,學生乙卻一人釣魚去了。③學生甲表演等人的焦急狀:來回走動,看錶,一臉不高興,口中唸唸有詞。④老師見狀,問學生甲,你在等誰?***學生甲敘述事情原委***天啦!現在都三點半了。***課上讓學生表演,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

  4、妙用警句。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理解欣賞能力。他們不時摘抄一些格言。教學前,適時、巧妙地運用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佳句,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為人善良》時,出示“善良是人性的根本,缺少善良就會缺少人性”讓學生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它的含義,很自然的就匯入了新課。

  激趣引題還可以運用情境陶冶法,啟發談話法,設定懸念法,遊藝活動法,歌曲匯入法等等。

  二、學文明理要“求新”。思品課的著眼點在於通過知識的傳授,揭示道德觀點,講明做人的道理,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並要求逐步轉化為行為。所以講清道理,讓學生明確觀點,應該成為思品課的主軸。教學設計時不但要重視教師教的設計,還要注重學生學的設計,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力求增強課堂教學的情趣與活力,激發學生勤思,愛學,樂學的求知慾望,達到教得生動,學得主動的效果。為了讓學生明理,我在高年級思品教學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放手自學。到了高年級,教材中的觀點,大都寓理於故事中,且有一定的規律,不外乎理解三個問題:什麼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應該怎麼做?學生喜歡讀故事,且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開放課堂。關鍵是如何指導,使學生自學更有效。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學,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如教師揭示《孝敬父母》課題後,學生提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然後根據這兩個問題自學,理解內容,明白道理。

  2、討論交流。有的問題讓學生議一議,交流交流,互相補充,答案才完整。如《積極進取》一課,學生對什麼是積極進取,能基本弄懂,但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害處,許多學生都片面地認為:不積極進取,只會影響自己的前途。針對這一情況,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使他們達到共識:如果不積極進取,不但不利自己的前途,也不利於國家,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適當點撥。自學中解決不了的、議論沒有弄懂的問題,教師非幫助解惑不可。如十一冊的《積極進取》、《為人正直》、《有家庭責任感》等幾課,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時,教師要講道理,擺事實,讓學生明理。

  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主要環節,因此教師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以人的發展為本”,實實在在地實現學生生動、主動、自主學習,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自己思考的問題,決不暗示”,這樣學生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更學會了怎樣學習,使之各種能力也得到發展。

  三、辨析導行要“求新”。指明行為方向,提出行為要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思品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學生明理的基礎上,應導之以引,使學生知行統一。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辨析是非導行。教師出些是非題讓學生判斷,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認識,正確判斷行為的正誤,又可以為指導行為打下基礎。教學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學《誠實守信》一課,讓學生圍繞“什麼時候都要講真話”展開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2、聯絡實際導行。這是導行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聯絡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討論、評議,通過學生合作、師生合作,達到正確導行的目的,從而把明白的行為規範的道理,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如學習《孝敬父母》一文,組織學生開展家庭調查,瞭解父母的生日、愛好、健康、願望等方面的情況,下堂課時再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談怎樣做孝敬父母的孩子的感受,深化認識,受到良好的教育,並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行動當中。又如教學《自立自強》一課,讓學生自查:你在這方面做得怎樣?今後有何打算?通過交流、討論,找出自己的不足,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達到導行的目的。

  當然,導行要根據教材實際與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恰如其分地安排活動。

  3、樹立榜樣導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榜樣,對自己是一種鞭策,對學生則有了目標。我除號召學生向書本上介紹的英模學習外,更多是讓學生學習他們身邊的先進人物。如《做事認真負責》一課,針對班級實際,介紹了思品課代表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典型事例,使學生有親身體驗,根據榜樣的事蹟和自己的實際,時時檢查自己,不斷進步。

  四、總結延伸要“求新”。美國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的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思品教學的整體效益。如教學《助人為樂》一文後,發動學生走向社會,服務他人。在服務中,加深對“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的理解。體味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的樂趣。使之把課堂教學效果延伸到家庭,擴充套件到社會。

  此外,教學內容要“求新”。新的課程改革《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在內容上作了很大的調整,主要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故在使用老教材時,要結合新教材把具有時代生活氣息的生活實踐且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內容引入課堂。

  ***此文獲長沙市2002年度論文評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