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上冊第一課教案

  對於整個初二政治教學過程而言,各個環節都不容忽視。而教案的設計作為教師備課工作中最為全面系統而又深入具體的一環又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初二政治上第一課教案

  第一課 愛在屋簷下

  第一框:我知我家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愛自己的家、熱愛父母的情感和厭惡不孝行經的情感。

  能力目標:認識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識目標:瞭解家庭的一般概況;家庭關係的確立;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瞭解父母的特點;家人的優秀品質。

  重點與難點: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

  教學準備

  和父母一起回憶在你們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禍、比賽成功等***是什麼?父母當時是怎麼做的?

  教學過程

  [導語]有了泥土,嫩芽才會長大;有了陽光,春芽才會開花;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我們的家。當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為我們繪製巨集偉的藍圖,編制美麗的理想甚至為我們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沒有同學願意為大家介紹一下你們名字的含義呀?***請2—3名同學介紹。***

  一、“什麼是家呢?”

  簡簡單單的名字,寄予了家長深切的愛。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溫暖所包圍。

  [情景故事]教材P4兩則故事說:“那……不是我的房子” “我又有家了”。那麼“家到底是什麼?”

  二、體驗活動: “家”的遐想 /我眼中到的家。***並請說明理由***

  [小結]家是溫暖的避風港;是一片藍天;是一把傘……

  三、“畫”家

  A 爸爸、媽媽、哥哥、小松

  b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蘭

  c 爸爸、小剛

  d 爸爸、媽媽、小浩、叔叔、嬸嬸

  ——我們有不同的家庭結構: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等。

  [知識拓展]家庭是有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家裡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庭關係的確立也有多種情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式結婚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導致的血緣關係結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式收養而組成的家庭;隨父母再婚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關係,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

  ——父母賺錢不容易:為了撐起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媽媽具體從事的工作嗎?他們工作中有什麼困難和委屈嗎?他們回家後還要幹什麼?

  ——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對我們的成長無時不刻傾注著他們對兒女的愛。你能說說爸爸媽媽在你成長道路上付出的愛嗎?

  四、實話實說:喜歡“選擇什麼樣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買一個新款MP3了,媽媽說家庭經濟不寬餘,一定要買的話就看期末考試有沒有進步。

  B、小亮是一個很調皮的男生,這次在學校不小心打破一塊玻璃,要賠償人民幣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剛聽了一個開頭,便不高興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頓。

  C、小寧生活在一個十分優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開車送她去學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飯來學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媽媽還告訴她學校的值周勞動最好不要參加。

  D、……

  五、小結: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種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親情,是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

  六、作業:介紹我家的好品質、好家風。

  第二框:我愛我家***一課時***

  知識目標:體會家庭中親情的溫暖,明白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而父母也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標: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係的能力;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培養學生權利與義務的意識,承擔起自己的對家庭的責任。

  教學重點:感受家庭的溫暖。

  教學難點: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溫馨的家。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在一個小生命還醞釀在母體的時候,已經傾注了家人對他的關愛,那就是他的名字。請學生說說他們的名字的用意。以此來體會家人的期待和關愛。

  一.愛的回憶

  活動內容:先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並把自己的童趣講給同學聽。再設問:在你的家庭中,有沒有發生過令你感動的事?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回憶,感受家庭的溫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

  教師行為:開展這一活動,一要注意正面引導,防止學生討論親子矛盾,而要著重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愛;二要注意辨證地看待這些事,因為許多家長對子女愛護有餘,嚴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作具體分析。

  二.無悔的愛

  活動內容:讓學生填寫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誰來做?”另外,討論兩個問題:“說說自己家中貢獻最大的人是誰,要說出具體理由”和“誇誇自己的父母,並講給同學聽”。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一要讓學生根據家庭情況如實填寫,通過填寫體會父母的貢獻;二要引導學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滲透在家盡責的教育;三是說說家人的貢獻,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優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貢獻;四是找父母的優點,誇誇自己的父母。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可以不限於教材表格中所列的專案,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家中的事,凡學生能做的,要鼓勵學生做,這既能培養學生能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而且有助於增進學生與父母的親情,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在學生的討論中,可以講“大”的事情,也可以講感人的具體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體現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動人。在活動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學生的反應,防止傷害這些學生。

  三.愛的低訴:

  活動內容: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寫一段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交流自己對這種愛曾經的誤會或曾經的感動。

  教師行為:呈現兩個關於母親的故事***見附錄***,並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並將優秀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意在讓學生體會原來未曾注意的東西,也是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其良知發展的重要環節。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動,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有的學生對家長不滿甚至看不起父母,也與他們缺乏對父母的理解,不會感受或感受不到親情呵護有關。因此,要通過這一活動,讓同齡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獲得的愛。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要善於引導,可以用具體事例來啟發;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發動學生積極地說、積極地體驗就行了;要有意識地從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責任兩個方面來啟發,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學生從反面衝突來講,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蘊涵的愛,把學生引導到愛父母、愛家庭上來。

  四.愛的告白:

  活動內容:讓學生給父母寫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撫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礎上,寫幾句話並交給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心情。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在於讓學生與父母心靈碰撞,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表達自己對父母的責任和決心。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寫父母的優點長處,也可以讓學生寫父母對自己的呵護和期望,還可以讓學生寫自己的感受和決心。第二步,在同學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啟發。第三步,把自己所寫的交給父母,與父母溝通互動。

  教學建議:在這一活動中,要注意展示學生的才氣,如讓他們寫詩歌、散文等形式來寫。要強調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避免說空話,避免應付。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情感和意志結合起來,即要把自己的決心和打算反映出來。這件事是一個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過程,要注意發揮家長的作用,如將學生的感受反饋給家長,有條件的可以讓家長也給學生寫寄言,在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五.愛的成長:

  活動內容:討論:當你們的父母發生了矛盾,你是怎樣做的?若父母一方或雙方下崗怎麼辦?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滿,你還應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溫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

  第三框:難報三春暉***一課時***

  知識目標: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長輩要受道德的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孝敬父母長輩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標:辨證分析孝敬父母好處與不孝之壞處的能力,辨別具體行為是否屬於孝的能力;孝親敬長的具體行為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厭惡不孝行徑的情感;體驗盡孝後的快樂;樹立家庭中的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履行家庭義務的責任觀念。

  教學重點:如何孝敬父母。

  教學難點: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礎,防止愚孝。

  教學過程:

  一.愛灑心間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一封別樣的信***見附錄***,引導思考:你能讀懂母親這樣做的良苦用心嗎?

  設計意圖:一是設定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與教材中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效。

  教師行為:引導相互交流並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

  二.愛的回報

  活動內容:小組競賽,孝親故事知多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孝親”的典例中感受榜樣的力量,為自己“孝親”行為提供借鑑。

  活動內容:討論:“你平時是怎樣孝敬父母的?你認為孝敬父母應該表現在哪些方面?”“把自己盡孝後的感受談出來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讓學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穫,達到同齡人互相教育、啟發、感染的效果。

  活動內容:討論,遇到下列情形該怎麼辦:

  ⑴父母只要我讀好書,我該怎麼辦?

  ⑵父母不讓我做家務,該怎麼辦?

  ⑶外出時應對父母說什麼?

  ⑷父母生病了,該怎麼辦?

  ⑸當父母勞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該做些什麼?

  ⑹當父母煩惱時,我該怎麼做?

  ⑺作業未完成被老師留下來而遲歸,我該怎麼面對父母?

  ⑻成績沒考時,該如何面對父母?

  ⑼我想買電腦,父母認為我控制能力不強而不贊成,我該怎麼辦?

  ⑽朋友來訪,但父母不喜歡,該怎麼做?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把孝敬父母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孝敬父母表現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在與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動中,都有孝與不孝的問題。通過這一活動,可以把學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現與行為選擇結合起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建議: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就教材所給材料進行討論,通過分析、選擇來判斷是與非,進而明確應該如何對待父母。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題目都是開放性的,有許多可以辨析之處,關鍵是幫助學生樹立為父母著想的觀念,找出孝與不孝的出發點的不同。比如,成績要不要告訴父母,本身很複雜。就學生的權利而言,不告訴並不一定錯。但如果從愛父母、孝敬父母出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與父母溝通,這對學生自己也有利。如果從怕批評、防父母出發,與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閡,就處理不好這件事。中國有句古話“百事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無孝子”。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首先要表揚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師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揚,再引導學生自己談。其次,讓學生談自己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並注意將孝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予以歸類。再次,讓學生談盡孝後的感受。盡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實處的最好策略。也就是說,這種道德規範不是由外界強加的,而是學生自己的主動選擇。

  三.愛的反思:

  活動內容:仔細閱讀漫畫,回答下列問題:圖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麼現象?你對此持什麼態度?為什麼?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如果有,你將如何改進?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曾有過不善待父母的事嗎?你當時是怎麼想的?發生了怎樣的後果?現在你對這件事又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這一活動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反省,來體會父母對子女深沉、無私的愛,同時,意識到自己對父母付出太少,從而增強同學的責任意識,和為父母、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四.愛的傳遞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回憶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糧票的故事”。

  設計意圖:體驗孝敬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扶助,更應是精神上的關愛;不僅要孝敬我們的父母,還應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談現代教育技術在思品課中的作用

  芙蓉區育華小學 袁霞

  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可使抽象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具體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感知,使教育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給思品課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優化思品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我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教學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著火後飛奔的場景,接著設問:“請你們想辦法解決?看誰想的辦法又多又好?”學生在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爭先恐後地回答滅火的方法,教師則不失時機地表揚、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一下子高漲起來。由此可見,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是增強學生求知慾,促進其認識的有力措施。

  二、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明理”過程生動而豐富

  明理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學生的道德認識總是以一定的具體形象為基礎,經過分析,抽象建立起來的,如果侷限於教材中一些相對獨立的人物、事件、現象進行口頭說教,硬貼標籤很難奏效。而藉助於計算機手段化大為小、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間斷為連續,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會在保證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掌握觀點。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教學中,為了突破“他為什麼不去撲火而大聲呼救”這一教學難點,本人利用計算機手段表現出“我”從濃煙滾滾的失火現場爬出來大喊“救命”的場景,在視聽效果的渲染下,學生們自己總結出不盲目救火的原因。老師在肯定學生的同時,對照圖象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隨後讓學生配樂演唱“熱愛生命”的兒歌。這樣,課堂氣氛自然會活躍起來,學生學得主動、輕鬆,對主要觀點理解較深刻,使整個明理過程生動而豐富。

  三、利用生動的視聽教材,讓行為訓練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激情”、“感知”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具有了教育者所期望的趨向性,但是要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還必須將思想觀念的趨向性轉化為行為的趨向性,這就是教學過程的“導之以行”。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導行過程中,老師將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地意外和不安全的行為攝錄下來,課上利用計算機手段播放出來,接著設問:“請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做得對的,你向他學習什麼?做得不對的,你想對他說什麼?”老師提問話音未落,同學們就爭先恐後地發表意見,對錄影中行為給予評價。在導行訓練時,通過利用計算機手段把生動的視聽教材與常規的教學手段巧妙結合,讓學生有聲可學,有形可仿,各種感觀主動參與,並充分調動了學生內在的積極性,自覺地落實行為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將感知內化為自覺行為和內在素質。

  四、運用靈活特殊的表現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於我們平時習慣於粉筆、黑板加幻燈、錄音機的常規模式課來說,確實靈活多了。在課堂上只要指揮“滑鼠”,便能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像磁石一樣強烈地吸引學生。老師少講甚至不講,而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安排的情境中,全神貫注進入角色。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中,老師設計了“知識老人”動畫形象,以“知識老人”為主線,將課後辨析題以討論、拖答案、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老師做配角,讓學生與“知識老人”表演、對話。由於運用極富童趣的表現手段,學生願意學、樂意學,思想集中,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在教學中也完全進入了角色,跟學生、螢幕人物的感情融為一體,課堂效果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思品課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生動形象,學中有樂,樂中有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顯著地提高了思品課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