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上冊教案第一課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初二政治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初二政治上教案第一課

  第一課 愛在屋簷下

  第一框:我知我家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愛自己的家、熱愛父母的情感和厭惡不孝行經的情感。

  能力目標:認識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識目標:瞭解家庭的一般概況;家庭關係的確立;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瞭解父母的特點;家人的優秀品質。

  重點與難點: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

  教學準備

  和父母一起回憶在你們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禍、比賽成功等***是什麼?父母當時是怎麼做的?

  教學過程

  [導語]有了泥土,嫩芽才會長大;有了陽光,春芽才會開花;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我們的家。當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為我們繪製巨集偉的藍圖,編制美麗的理想甚至為我們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沒有同學願意為大家介紹一下你們名字的含義呀?***請2—3名同學介紹。***

  一、“什麼是家呢?”

  簡簡單單的名字,寄予了家長深切的愛。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溫暖所包圍。

  [情景故事]教材P4兩則故事說:“那……不是我的房子” “我又有家了”。那麼“家到底是什麼?”

  二、體驗活動: “家”的遐想 /我眼中到的家。***並請說明理由***

  [小結]家是溫暖的避風港;是一片藍天;是一把傘……

  三、“畫”家

  A 爸爸、媽媽、哥哥、小松

  b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蘭

  c 爸爸、小剛

  d 爸爸、媽媽、小浩、叔叔、嬸嬸

  ——我們有不同的家庭結構: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等。

  [知識拓展]家庭是有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家裡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庭關係的確立也有多種情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式結婚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導致的血緣關係結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式收養而組成的家庭;隨父母再婚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關係,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

  ——父母賺錢不容易:為了撐起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媽媽具體從事的工作嗎?他們工作中有什麼困難和委屈嗎?他們回家後還要幹什麼?

  ——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對我們的成長無時不刻傾注著他們對兒女的愛。你能說說爸爸媽媽在你成長道路上付出的愛嗎?

  四、實話實說:喜歡“選擇什麼樣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買一個新款MP3了,媽媽說家庭經濟不寬餘,一定要買的話就看期末考試有沒有進步。

  B、小亮是一個很調皮的男生,這次在學校不小心打破一塊玻璃,要賠償人民幣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剛聽了一個開頭,便不高興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頓。

  C、小寧生活在一個十分優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開車送她去學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飯來學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媽媽還告訴她學校的值周勞動最好不要參加。

  D、……

  五、小結: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種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親情,是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

  六、作業:介紹我家的好品質、好家風。

  第二框:我愛我家***一課時***

  知識目標:體會家庭中親情的溫暖,明白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而父母也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標: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係的能力;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培養學生權利與義務的意識,承擔起自己的對家庭的責任。

  教學重點:感受家庭的溫暖。

  教學難點: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溫馨的家。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在一個小生命還醞釀在母體的時候,已經傾注了家人對他的關愛,那就是他的名字。請學生說說他們的名字的用意。以此來體會家人的期待和關愛。

  一.愛的回憶

  活動內容:先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並把自己的童趣講給同學聽。再設問:在你的家庭中,有沒有發生過令你感動的事?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回憶,感受家庭的溫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

  教師行為:開展這一活動,一要注意正面引導,防止學生討論親子矛盾,而要著重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愛;二要注意辨證地看待這些事,因為許多家長對子女愛護有餘,嚴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作具體分析。

  二.無悔的愛

  活動內容:讓學生填寫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誰來做?”另外,討論兩個問題:“說說自己家中貢獻最大的人是誰,要說出具體理由”和“誇誇自己的父母,並講給同學聽”。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一要讓學生根據家庭情況如實填寫,通過填寫體會父母的貢獻;二要引導學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滲透在家盡責的教育;三是說說家人的貢獻,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優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貢獻;四是找父母的優點,誇誇自己的父母。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可以不限於教材表格中所列的專案,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家中的事,凡學生能做的,要鼓勵學生做,這既能培養學生能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而且有助於增進學生與父母的親情,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在學生的討論中,可以講“大”的事情,也可以講感人的具體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體現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動人。在活動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學生的反應,防止傷害這些學生。

  三.愛的低訴:

  活動內容: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寫一段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交流自己對這種愛曾經的誤會或曾經的感動。

  教師行為:呈現兩個關於母親的故事***見附錄***,並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並將優秀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意在讓學生體會原來未曾注意的東西,也是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其良知發展的重要環節。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動,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有的學生對家長不滿甚至看不起父母,也與他們缺乏對父母的理解,不會感受或感受不到親情呵護有關。因此,要通過這一活動,讓同齡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獲得的愛。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要善於引導,可以用具體事例來啟發;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發動學生積極地說、積極地體驗就行了;要有意識地從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責任兩個方面來啟發,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學生從反面衝突來講,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蘊涵的愛,把學生引導到愛父母、愛家庭上來。

  四.愛的告白:

  活動內容:讓學生給父母寫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撫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礎上,寫幾句話並交給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心情。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在於讓學生與父母心靈碰撞,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表達自己對父母的責任和決心。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寫父母的優點長處,也可以讓學生寫父母對自己的呵護和期望,還可以讓學生寫自己的感受和決心。第二步,在同學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啟發。第三步,把自己所寫的交給父母,與父母溝通互動。

  教學建議:在這一活動中,要注意展示學生的才氣,如讓他們寫詩歌、散文等形式來寫。要強調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避免說空話,避免應付。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情感和意志結合起來,即要把自己的決心和打算反映出來。這件事是一個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過程,要注意發揮家長的作用,如將學生的感受反饋給家長,有條件的可以讓家長也給學生寫寄言,在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五.愛的成長:

  活動內容:討論:當你們的父母發生了矛盾,你是怎樣做的?若父母一方或雙方下崗怎麼辦?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滿,你還應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溫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

  第三框:難報三春暉***一課時***

  知識目標: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長輩要受道德的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孝敬父母長輩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標:辨證分析孝敬父母好處與不孝之壞處的能力,辨別具體行為是否屬於孝的能力;孝親敬長的具體行為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厭惡不孝行徑的情感;體驗盡孝後的快樂;樹立家庭中的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履行家庭義務的責任觀念。

  教學重點:如何孝敬父母。

  教學難點: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礎,防止愚孝。

  教學過程:

  一.愛灑心間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一封別樣的信***見附錄***,引導思考:你能讀懂母親這樣做的良苦用心嗎?

  設計意圖:一是設定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與教材中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效。

  教師行為:引導相互交流並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

  二.愛的回報

  活動內容:小組競賽,孝親故事知多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孝親”的典例中感受榜樣的力量,為自己“孝親”行為提供借鑑。

  活動內容:討論:“你平時是怎樣孝敬父母的?你認為孝敬父母應該表現在哪些方面?”“把自己盡孝後的感受談出來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讓學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穫,達到同齡人互相教育、啟發、感染的效果。

  活動內容:討論,遇到下列情形該怎麼辦:

  ⑴父母只要我讀好書,我該怎麼辦?

  ⑵父母不讓我做家務,該怎麼辦?

  ⑶外出時應對父母說什麼?

  ⑷父母生病了,該怎麼辦?

  ⑸當父母勞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該做些什麼?

  ⑹當父母煩惱時,我該怎麼做?

  ⑺作業未完成被老師留下來而遲歸,我該怎麼面對父母?

  ⑻成績沒考時,該如何面對父母?

  ⑼我想買電腦,父母認為我控制能力不強而不贊成,我該怎麼辦?

  ⑽朋友來訪,但父母不喜歡,該怎麼做?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把孝敬父母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孝敬父母表現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在與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動中,都有孝與不孝的問題。通過這一活動,可以把學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現與行為選擇結合起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建議: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就教材所給材料進行討論,通過分析、選擇來判斷是與非,進而明確應該如何對待父母。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題目都是開放性的,有許多可以辨析之處,關鍵是幫助學生樹立為父母著想的觀念,找出孝與不孝的出發點的不同。比如,成績要不要告訴父母,本身很複雜。就學生的權利而言,不告訴並不一定錯。但如果從愛父母、孝敬父母出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與父母溝通,這對學生自己也有利。如果從怕批評、防父母出發,與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閡,就處理不好這件事。中國有句古話“百事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無孝子”。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首先要表揚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師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揚,再引導學生自己談。其次,讓學生談自己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並注意將孝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予以歸類。再次,讓學生談盡孝後的感受。盡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實處的最好策略。也就是說,這種道德規範不是由外界強加的,而是學生自己的主動選擇。

  三.愛的反思:

  活動內容:仔細閱讀漫畫,回答下列問題:圖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麼現象?你對此持什麼態度?為什麼?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如果有,你將如何改進?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曾有過不善待父母的事嗎?你當時是怎麼想的?發生了怎樣的後果?現在你對這件事又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這一活動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反省,來體會父母對子女深沉、無私的愛,同時,意識到自己對父母付出太少,從而增強同學的責任意識,和為父母、為家庭付出的主動意識。

  四.愛的傳遞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回憶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糧票的故事”。

  設計意圖:體驗孝敬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扶助,更應是精神上的關愛;不僅要孝敬我們的父母,還應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快樂教學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為學生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樂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快樂 教學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愛動的,快樂的感受是更好地學習的情感基礎。在課堂上,我們發現當學生喜歡某種活動時,他們便會全情投入,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為孩子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生樂學。

  一、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快樂”的教學氣氛,這是政治課堂實行快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必須勇於拋棄陳舊、迂腐的傳統觀念,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要讓學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也有不如學生的地方,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的,有什麼見解可以放膽在課堂上發表。教師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權威者的角色,強化服務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當學生就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揚,若有不對切記不要輕易否定,而是引導學生闡述自己思考的理由,這樣容易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感受到參與的快樂和取得成果的喜悅。

  二、蒐集充分的“快樂”素材。這是思想品德課“快樂”教學的必備條件

  “快樂”教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快樂素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功去做、去想,細心留意身邊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點必須做到,就是要把獲取的資訊記錄,並進行加工處理。如:我上九年級第一單元認識國情、理解國策中講“計劃生育是我國基本國策”時,選用的素材是讓學生計算下列題目:一位女同志,她的母親生了6個孩子,她自己生了4個孩子,她的孩子結婚後每人只生1個孩子。1、假如6個孩子都按照這樣的標準計算,那麼第四代共有多少個孩子?2、如果按一個孩子生育標準,那麼第四代共有多少個孩子?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僅僅四代從384人到3人,孩子的人數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歸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果無限地生育,將是一個天文的數字!可見實行計劃生育,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制定的基本國策,是我國在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逐步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確選擇。

  三、建構“快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在學中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於明確經營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理念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途徑是教會學生學習,落腳點則是學生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第一、創設“快樂”的教學情景。這是進行“快樂”教學的基本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並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它能做到圖文並茂,影音具全,給予學生極大的感覺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教師要特別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關的近期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如:上八年級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權”時,我準備礦難、食品安全等事件,從中選取一些材料,作為導學案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看,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投入到本課焦點話題“生命、健康”的討論上來,那種討論的激烈程度真是無法形容,最後我根據教材需要進行分析、總結歸納。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而且也增加了學生的資訊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了學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學過程中我盡最大量的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索。

  第二、給予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濃厚興趣。創新意識潛藏於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在教學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老師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潛力、有獨創性,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深入學習的強烈願望。

  第三、“快樂”教學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以下條件。⑴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老師在課堂教學組織中引導不好,會導致“快樂”演變成混亂,而無法把持住課堂,結果 “百花齊放”的課堂基本思路沒有按照預先設計的思路走,出現教學失控。所以,進行快樂教學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⑵要求教師課前進行充分備課、充分預測、充分研究、教學所要用的素材準備充足。⑶要求教師富有個人魅力,如知識淵博、富有感染力、親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較強的責任心。

  第四、在思想品德課的快樂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⑴切記把握好“快樂”教學的適度,如果“快樂”無度,結果絕對導致教學失控。⑵注意“快樂”素材的適用性。“快樂”教學以快樂為載體來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快樂”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⑶注意“快樂”後的引導,防止學生樂不思學。

  總之,教師要全力挖掘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幽默風趣的老師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尊重;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師在樂中教,生在樂中學,讓學生在輕鬆中學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

  【參考文獻】

  1.閆桂琴:《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論》,北京師範大出版,2010。

  2.《有效教學的基本功》,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