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物理浮力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的教師們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初二物理浮力教學反思,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從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理念出發,本節課旨在通過一系列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讓學生參與,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本節設計時由兩個小遊戲 “乒乓球為什麼在水中上浮且最終浮在水面上靜止”“剪斷拉著氫氣球的細繩,氫氣球為什麼會向上運動?”讓學生對於自然界這種現象感到新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本圖片觀察,發現“天安門廣場上無數彩色氣球升上高空”“萬噸巨輪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報紙”,引出浮力。但我設計時沒有運用類比法引導學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應強調“豎直向上”。

  為了防止學生片面的認為只有浮在液體表面的物體才受浮力,我隨機將木塊、硬幣等投入水中,這些物體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進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有浮力?”的疑問中進一步探究有關浮力的規律,及測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強調方法的同時忽略探索過程中資料的重要性,因為重視學生對資料處理也可加深對方法的理解。

  “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先讓學生用手把空的礦泉水瓶按入水中,體會礦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變化,同時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和 “雞蛋能在水中浮起來嗎?”等實驗,排除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兩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於學生個體差異,沒有注意避免猜測的盲目性,引導時應注意猜測的多樣性。充分準備好學生猜測的“意外”,如“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並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經驗出發,猜測有侷限性。我加以引導,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相同課題組首先交流達成共識,選派代表展示,與別的課題組進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節省了時間。但我最後對學生結果分析、評價過少。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滲透了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等思維方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的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學生思維貫串穿整個過程,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

  本堂課的內容是“浮力”,由於三年級時學生已完成此內容的學習,所以在五年級的學生學習時,本堂課需要學生掌握以下幾個知識點:1、感受並認識浮力;2、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並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 3、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這堂課的教學中有兩個閃光點:通過對實驗材料的改進,使得科學活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另外通過合作設計實驗,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科學探索精神,這是本節課成功的另一個閃光點。

  第一部分:引發認知衝突,猜測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過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塊和圓柱體的沉浮實驗很自然地提出了一個疑問: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體會迅速沉到水底,這與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塊放入水中,用手壓到水底,鬆手後它們又會迅速上浮的現象不同,手上會感覺到一股向上頂的力,駱老師請學生們畫一畫這個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後引導學生們猜測沉到水中的圓柱體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學生,14人猜測受浮力作用,18人猜測不受浮力作用,引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

  第二部分: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承上啟下,因為手的感覺不是很準確,就要求他們設計一實驗來證明圓柱體在水中的重量的確是在比空氣中要輕。同時還有意識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這樣既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浮力=重力 - 彈簧秤拉力的結論,又給下一個實驗做鋪墊。***圓柱體這種材料很直觀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實驗。***通過資料分析,發現一個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這項測量活動,意在探究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是否會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

  第三部分: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過讓橡皮泥浮起來的比賽,讓學生髮現如果改變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佔據的空間變大,受到的浮力變大,那麼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來。

  整堂課對教材的設計進行了有步驟的深入,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課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動。

  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在學生猜測沉入水底的圓柱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後,教師提示學生藉助測力計,燒杯和水來設計實驗方案,沒有了材料的干擾,學生就可以專心設計方案,但由於把材料和記錄表放在一起了,學生在拿出記錄表時也拿出材料來做了,而不能專心設計實驗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現也是我今後教學細節中應該關注的環節;在學生出現實驗資料有問題時,也沒有及時給與處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麼教。

  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是學習後面物體沉浮條件的基礎。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這一步一定要有,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本節課中雖有大量實驗,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有很多細節如“燒杯中的水面應到達什麼位置?為什麼?”“實驗時圓柱體能否碰到燒杯壁或燒杯底?”“實驗發現F浮與G排數值不完全相等,可能原因是什麼?”我都沒有及時積極的評價。

  另外我語言不夠精煉,在教學中應多點及時積極的過程評價,課堂氣氛不活躍時,應增強自身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學生聲音輕了,沒有及時消除膽怯,而充當“擴音器”。情景化問題題目覆蓋面不廣。應增加浮力的實際應用問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於社會的意識。

  總體來講在這堂課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和學生一起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努力想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努力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髮揮了自己的才智,而且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尤其通過對資料分析,培養歸納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有交流與合作的意識。評估可放在同一課題出現分歧的討論過程中,小組實驗結論錯誤的最大可能會出現在控制變數上。科學探究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本節的教學只是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嘗試。要真正落實《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三維目標,還需要充分發掘課堂教學潛力,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同學提供探究性學習的機會。

  ***三***

  《浮力》是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先從很多物體能浮在水面引入,激發學生的思考。再用一塊浮在水面的泡沫讓學生感受到浮力,從而提出浮力的概念,明確浮力的方向和靜止時與重力的關係。接著要用彈簧秤測出浮力的大小,但如何測是個問題,彈簧秤只能拉不能壓,並且不適合放在水中拉,需要學生思考解決的方法。再通過實驗證明泡沫浸入水中不同體積產生浮力的不同。再研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與排開的水量及浸入水中的體積有關。

  五年級的學生都有過把浮在水面的物體往下壓的經歷,體驗過浮力,但是不知道浮力的概念和方向,學習時還容易理解。本課第一個難點在如何用彈簧秤測量浮在水面物體受到的浮力,上課時沒怎麼引導***該怎麼引導?***,有些聰明的學生能想到或者會藉助書本。第二個難點是進行受力分析,學生第一次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只要學生會判斷在各個方向上有哪些力,並且明白平衡時向上方向的合力等於向下方向的合力。實驗時要求讀排開的水量***為什麼會想到要讀排開的水量***。由於條件的限制,本節課也只有進行演示實驗,應該讓學生動手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