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浮力教學案例

  浮力相信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隨處可見浮力的例子,那麼這麼熟悉的浮力,你清楚它的深層概念嗎?浮力是怎麼產生的?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要點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裡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裡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麵,最後漂浮在液麵。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麵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做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

  :習題***一***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

  1、2010年8月17日,美韓“乙支自由衛士”演習第三天,據說,為防患於未然,中

  國094級戰略潛水艇從長江某基地赴黃海執行任務,在此過程中

  【 】

  A.潛水艇在海水中潛行時所受的浮力大於在江水中潛行時所受的浮力

  B.潛水艇在海水中潛行時所受的浮力等於在江水中潛行時所受的浮力

  C.潛水艇在海水中潛行時所受的重力小於在江水中潛行時所受的重力

  D.潛水艇在海水中潛行時所受的重力等於在江水中潛行時所受的重力

  2、某物體重為0.5N,把它放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溢位0.3N的水,

  則它受到的浮力【 】

  A一定為0.3N B可能為0.2N C一定為0.5N D可能為0.4N

  3、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

  A、和物體本身的重力大小有關 B、和物體的體積大小有關

  C、和物體的密度大小有關 D、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有關

  4、下列情形中,浮力增大的是【 】

  A.游泳者從海水中走上沙灘 B.輪船從長江駛入大海

  C.海面下的潛艇在下潛 D.“微山湖”號補給艦在碼頭裝載貨物

  5、將重為4N,體積為6×10-4m3的物體投入一裝有適量水的溢水杯中,溢位水300g.若不計水的阻力,當物體靜止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物體上浮,F浮= 6 N B.物體懸

  浮,F浮= 4 N

  C.物體漂浮,F浮= 4 N D.物體沉

  在水底,F浮= 63N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F甲F乙

  7、將一塊實心物體放入盛水的燒杯中,物體靜止時如圖2所示。若將該物體分成大小不同的兩塊,仍然放在盛水的燒杯中,則【 】

  A.大塊沉入杯底,小塊飄在水面上 B.大塊、小塊都沉入杯底

  C.大塊、小塊都飄在水面上 D.大塊、小塊都懸浮在水中

  8、如圖3所示,把一個蘋果放入濃鹽水中,蘋果處於漂浮狀態。如果把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則餘下的部分【 】

  A.沉入水底 B.仍然漂浮 C.剛好懸浮

  D.無法判斷

  9、一艘輪船在海上遭遇風暴沉沒,它從開始下沉到完全沒入水中前,所受到的浮力變化情況是【 】

  A.增大 B.不變 C.減小 D.無法判斷

  10、把重8N、體積為1.0×10-3m3的物體投入水中,當物體靜止時,物體的狀態和所受浮力是【 】

  A.漂浮,F浮=10N B.懸浮,F浮=8N C.漂浮,F浮=8N D.沉在水底,F浮=10N

  11、研究發現,同一物體在地球的不同緯度所受的重力不同,物體越靠近赤道,所受重力越小;越靠近地球兩極,所受重力越大。一艘軍艦從我國青島港出發,前往位於赤道附近的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若海水密度及艦艇質量不變,比較兩地,則該艦艇【 】

  A.在亞丁灣所受浮力較小 B.在亞丁灣所受浮力較大

  C.在兩處所受浮力相等 D.在亞丁灣所排開海水的重力較大

  13、甲、乙、丙三個體積相同的實心小球,靜止在液體中如圖5所示,關於三個小球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三個球受到的浮力關係為F甲=F乙>F丙

  B. 三個球受到的浮力關係為F甲

  C. 三個球受到的浮力關係為F甲

  D.不能確定

  14、物理小組製作的潛水艇模型如圖6所示。通過膠管A從燒瓶中吸氣或向燒瓶中吹氣,就可使燒瓶下沉、上浮或懸浮。當燒瓶處於如圖所示的懸浮狀態時,若從A管吸氣,燒瓶將會【 】

  A.上浮,它受到的浮力增大 B.下沉,它受到的浮力減小 C.下沉,它受到的浮力不變 D. 上浮,它受到的浮力不變

  15、甲溢水杯盛滿密度為1的液體,乙溢水杯盛滿密度為2的液體。將密度為的小球A輕輕放入甲溢水杯,小球A浸沒在液體中,甲溢水杯溢位液體的質量是32g。將小球B輕輕放入乙溢水杯,小球B漂浮,且有1/6的體積露出液麵,乙溢水杯溢位液體的質量是40g。已知小球A與小球B完全相同,大於1則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小球A的質量為32g B.小球B的質量為8g

  C.1與2之比為23 D.1與2之比為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