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案例分析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一些教學案例進行分析。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章,關於這篇課文的學法、教法,也有很多很多的教案、學案以及分析文章,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語文教師,本來只有虛心學習的份,哪還敢在這個領域說三道四。但是,我上完這堂課,還是有一些話不吐不快,所以就寫了下來。

  上課之後,本來一切都照著老師安排的步驟進行,寫作背景的介紹,作者簡介,疏通字詞,朗讀課文,課正在按部就班地上下去。大約到了20分鐘或者25分鐘的時候,終於講到了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段,學生朗讀,然後討論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等。學生討論的結果與我以前的教學中遇到的大同小異,無須贅述。但下面的課堂程序似乎漸漸地偏離了我原先的教學設計。

  討論告一段落後,學生髮言,但我發現學生好像還是不願意靜下來,於是我問:“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學生A騰地一下站了起來:“像父親這樣的人我們在生活中隨處都可能遇到,我身邊的人包括我的親人也都是一些普通人,老師不止一次讓我們寫他們,但我從來沒有寫得這樣動人,而作者只不過寫了父親的背影,為什麼竟能寫得這樣讓人感動呢?”學生B:“你看看文章寫得有多細緻,父親的穿著,動作,你看穿著的顏色,還有那些動詞,走、探、攀、縮、傾,還有蹣跚、慢慢這樣的形容詞,這哪能不感動人呢?”學生A:“那他為什麼要寫得這樣細緻入微呢?”學生C:“好了好了,我來說。寫得細緻是因為觀察細緻,寫得動人是因為在觀察和寫作時投入了真摯的感情。喂,這可是標準答案啊。”

  這時有幾個學生交頭接耳了一會,其中的一個說:“不標準,我來補充一點。寫作本文時作者自己也做了父親,——後面不是說惦記著我的兒子嗎?——他對父親的理解比二年多以前深刻得多了,所以才這樣動人。”學生可真行,一群毛小子,原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說起來倒是一套一套的。我想,到此為止這個小問題總該差不多解決了吧。

  正當老師準備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時,坐在後排的一個學生突然站了起來:“那他為什麼這樣仔細地觀察父親的背影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鑽牛角尖”。這怎麼能成為一個問題呢?父子關係嘛,還用多說?但我沒有這樣簡單化地處理這個問題,而是問:“你怎麼會提到這麼一個問題的呢?”該生頓了一會,衝著學生B說:“在車站這樣一個有許多人的地方,你通常會對什麼人的背影觀察得這樣仔細呢?”學生B被問得一時語塞。靜了幾秒鐘,原先一直沉默旁觀的學生D站都沒站起來突然冒出一個詞:“美女。”這一下全班立刻變得熱鬧起來了。有的學生覺得好玩;有的學生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鬧哄哄地說個沒完;還有一些學生一邊說著話,一邊還拿眼睛瞟老師一眼,看看老師的反應;有的學生對此非常不滿……這時女班長站了起來:“我們這是在上語文課《背影》,你們都說到哪兒去了啊,一點氣氛都沒有了。——老師你看我們的課堂成什麼樣了,你怎麼不管一管呀。”其實從學生D說出“美女”二字到女班長髮話,也就不到3分鐘時間。我當然能夠控制住時間的。只是我感覺到,這個問題並非毫無意義,但又一時沒能想到一個恰倒好處的辦法把它與課堂的主題聯結起來。既然班長這麼說了,我就示意學生靜下來,並要求學生就剛才的問題談自己的想法,但要求先舉手後發言,有秩序,不重複。這時舉起手來的學生並不多,還是班長搶先發言,她顯得有些忿忿然:“父親個子不高,長相不美,是個胖子,穿戴麼,不是黑的就是青的,又不時髦,不幸他是父親;這時他旁邊還有一個美女,很是妖妍,我敢肯定,D的兩隻眼睛只會盯著美女,而不屑看父親一眼了。”學生D被班長的一席話說得頭都埋下去了〖注〗。奇怪的是,這回其他同學也沒有鬨然大笑,而是出現了近半分鐘的沉默,倒是我先打破了沉默:“為什麼都不開口了?”學生E:“我們想,父親不美,為什麼能這樣吸引住作者的目光呢?肯定是另有一種力量,這就是愛,世界上最無私的一種感情——父愛。”這時我看到不少學生在點著頭,一個個表情嚴肅。我想,課上到這個份上,原先安排好的那些步驟和程式不要也罷,分析詞句啦,講解練習啦,如果這時硬拉進來,豈不掃興?這時我要求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同時提醒,像讀“大江東去”一樣的語調合適嗎?學生一致認為不合適。“那該怎麼處理呢?老師不說,你們自己看著辦。”結果學生滿懷深情地朗讀了這段話,幾個女同學都讀得有些結巴了。接著我讓學生利用剩下不多的幾分鐘時間在學習小組內交流閱讀本文後的感受。老師穿梭其間,聽到學生這樣一些交談:現在我知道文章感人的力量哪裡來了;有個音樂家曾說他用皮靴照樣能夠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奧祕原來就是感情啊;美文靠做是做不出來的,我常常喜歡看那些辭藻華麗、語句扇情的文字,讀過《背影》之後,覺得真是淺薄;……

  下課鈴響,我既沒有追問他們交流時說了些什麼,也沒有佈置作業,只輕輕地道了聲別,就離開了教室。學生在教室裡還像上課時那樣靜靜地坐著。

  我認為這是一堂既十分鬧騰又瀰漫著感動氛圍的課。備課時我沒有想到課會上成這樣,這是我夢寐以求但在近20年教學生涯中從未實現過的一種境界。在後半節課,我的備課教案已經完全作廢,所有問題都是當堂生成,大部分活動都是學生自主組織,教師的作用只是讓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以及語言活動有序地持續下去,將其納入到語文課堂活動中來,並且把這些活動不斷地推向新的高潮,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達成了思想的碰撞,靈魂的溝通。起初我還抱著這樣的態度:就算是浪費,也不過是一節課,下不為例就是了。沒想到這麼一放手,竟成就了一堂讓師生都十分難以忘情的課。這樣的課之所以難忘,還在於它很可貴,因為它很難重複。

  這堂課值得回味之處在於:1.在課堂上要捨得“放”。不要囿於課的進度,怕耽誤了課時,不敢放手,只怕完成不了原先安排好的那些內容。在這堂課上,當學生說出那句看起來十分俏皮甚至有些荒唐的話時,如果老師不予理睬或者乾脆訓斥一通,後半堂課的情景就不會出現,學生那些好戲怎麼演得出來呢?2.要注意聯絡。學生在平時其實是有不小學習壓力的,在課堂上難得片刻開心,給他們兩三分鐘談一談美女又有什麼關係呢?問題是接下來要將這個話題適時地自然而然地聯絡到“父親不是美女,卻有著和美女同樣大的吸引力,奧祕何在”這樣一個問題上來,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課就有可能不但真的偏離主題,還可能會陷入庸俗。這,恐怕除了勇氣還要有一定的教學智慧。3.關於時間控制。實事求是說,由於課堂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我不得不將《背影》這一課由原來的2課時增加到3課時,但這是值得的,因為這樣的課對於啟用學生的靈性和悟性,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能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其他課即使少上一課也無妨。

  ***二***

  研討話題

  語文閱讀教學中“聽說讀寫一體化”如何構建?

  教材分析

  《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讚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裡辛勤勞作、奮然向前。這篇作品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美美地聽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瞭解了它的結構與內容。作者在文中向我們展示了五幅美麗的圖畫,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筆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們留戀忘返啊!今天,我將跟大家與它進行一次最親密的接觸,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絢麗的春光,去仔細地品味文中那優美的語言,去學習作者那高超的寫作手法。

  師:首先,請大家閉上眼睛,開啟你們的耳朵,敞開你們的心房,用你們的耳朵去聆聽錄音,用你們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筆下春天美的所在。聽完以後就請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輕音樂相伴的朗讀帶。播放完以後,學生們已陸續睜開了眼,但還有幾個沒睜開眼。***

  師:相信大家都被這優美的朗讀陶醉了,被這美麗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現在還有幾個同學沉醉其中,不願睜開眼呢!***大部分學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學生四處張望尋找閉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吧!沒關係,我再給你們三分鐘時間整理你們自己的思緒,然後就請同學把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穫。***三分鐘時間靜思。***

  生1:簡直太美了。我已經無法用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只感覺自己當時就在春天的花園裡漫步。綠的草,五彩的花,還有嗡嗡的蜜蜂,美麗的蝴蝶在我的身邊飛來飛去的,春風輕撫著我,陽光親吻著我,彷彿來到了仙境。

  師: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生2:從來沒有這樣去聽過一篇文章。因為這次我不再僅僅是用耳在聽,而是用心在聽。這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呀!我彷彿聽到春姑娘在呼喚我,她帶著我賞春的美景,聽春的聲響,聞春的氣息。和煦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與溫暖,久久不願離開。要不是老師叫我,我真不願睜開眼睛呀!***說完自己笑了一下。***

  師:哦,這樣呀!看來春姑娘讓你著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草綠了,花開了,樹發芽了,鳥也出巢了,一切都顯示出新氣象。正如文中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看,農民們也“披著蓑戴著笠”在輕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彷彿還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黃的稻穀。是呀,有了春的播種,就會有秋的收穫。

  師:對呀!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充滿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種,才會有秋的收穫呀!其實,人生也一樣,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學習與奮鬥,才會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們的感覺不同。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在這優美的朗讀聲中,在作者描繪的美景中,我被帶到了我的童年。記起了童年在農村度過的春天,我跟夥伴們在河邊放牛的情景。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我們不時在草地上打滾,不時又爬到牛背上。河裡的鴨子也在悠閒地浮水,還不時地把頭一咕嚕扎到水中呢。

  師:這個同學由作者的描繪聯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錯,聯想力較強。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用心聽後的感想,收穫還真多。記得一位偉人說過“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的。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叫大家談了。不過,大家在下課後可以與同學再交流或把你的這種感受寫到你的日記中。***還想舉手回答的學生聽了後把手陸續放下來了。***

  二、美美地讀

  師: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語言,相信大家肯定想親自走近他,與它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請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如大聲朗讀、輕聲朗讀、用心默讀體會、反覆咀嚼等去表達你的感情,去尋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語言的美,去體會文中的感情。老師也為你們尋找到許多春天美景的畫面,大家可邊欣賞畫面,邊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並加以品味與玩味,想想精彩之處在哪?可以從課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畫面、情感、手法、主題……等方面入手。好,現在開始讀。

  ***多媒體播放配輕音樂的春景圖畫,圖畫是根據文章內容的順序編排。學生邊欣賞圖畫邊用自己的方式讀課文。有的不時在書上圈點勾畫,在本子上寫發現。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指導。***

  三、美美地說

  師:時間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讀後的所得與所感。前後左右四人一組。

  ***學生四人一組相互交流。***

  師:好!現在希望同學們踴躍發言,讓更多的同學分享你的成果。開始發言。

  生1:我認為寫春雨那段寫得很精彩。你看那細密的雨中,黃暈的光、鄉村的小路、石橋、撐傘的人、工作的農民,整個構建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畫,給人一種安靜而和平之感。

  師:春雨圖有種“安靜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一句中“偷偷地”和“鑽”這兩個詞語用得絕,簡直有一種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鑽出來”是怎樣的情景,那種情態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時的嬌顏,還有那個“鑽”字又是何等傳神,那種破土而出的擠勁令人肅然起敬呀!

  師:說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徹。是呀,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

  生3:我認為“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這句寫得好。風本來是無味的,但他卻寫出了味道,風裡有“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味”。

  師:把無色無味的風寫成了有味的風。“壯難寫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結構美。作者由盼到繪,再到贊,渾然一體。開頭用兩個“盼望著,盼望著”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現了出來,“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訊息,“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中間用五幅圖畫描繪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讓人有身處畫中之感;結尾又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漸次排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呀!

  四、美美地寫

  師: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筆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裡行間都凸現著美。朗讀它,品味它,不僅會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會令我們對美產生一種追求。縱觀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來源於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感受,來源於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全文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俯拾皆是,把情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處在春天,不能親自領略無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樣有無窮的魅力,也是眾多文人筆下常描寫的季節。我想處於秋天中的同學們,肯定對秋天有獨特的感受吧!現在,就請敞開你們的情懷,用你們自己的筆把對秋天景物獨特的感受寫出來。可以選擇秋風、秋雨、秋陽、落葉等秋景中的一個方面來寫,用一段話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寫出來就可以了。看誰寫得快,寫得好。注意在寫的過程中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寫作方法。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春》是從舊教材中選取的課文,也是初中語文傳統的經典篇目。這次已經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這次最成功。

  前兩次上課我都是這樣設計──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前兩次每次教完課文,對自己課堂的分析也頗感滿意,從學生書本上滿滿的筆記也感覺學生收穫挺大的。

  但這幾年,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同時,我也意識到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