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名著導讀內容梳理

  “名著導讀”課在高中學語文教學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它的內容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中語文名著導讀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名著導讀內容***一***

  《大衛·科波菲爾》

  作者是英國作家狄更斯。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自幼受盡繼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進一所寄宿學校,母親死後,就被送去當童工。後在姨婆的撫養下成為名作家。作品圍繞大衛的生活遭遇生動描繪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幅幅社會畫面,揭露了司法界得黑暗,會議對人民的欺壓,資產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寄宿學校對兒童的虐待;刻畫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別是下層勞動者的形象。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教育小說,它通過主人公經個人奮鬥成為名作家的經歷,讚美了忠誠正直、勤奮堅毅的品質,貶斥了貪婪偽善的惡習,鼓勵人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高老頭》

  《高老頭》發表於1834年,是巴爾扎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利奧老頭出身微寒,年輕時以販賣掛麵為業,後來當上供應軍隊糧食的承包商而發了大財。他疼愛他的兩個女兒,讓她們打扮得珠光寶氣、花枝招展,最後以價值鉅萬的陪嫁把她們嫁給了貴族子弟,使麵粉商的女兒成了伯爵夫人;然而兩個女兒揮金如土,像吸血鬼似的榨取父親的錢財,當老人一貧如洗時,便再也不許父親登門,使之窮困地死在一間破爛的小閣樓上,女兒們連葬禮也不參加。

  主題:一方面暴露了金錢關係泯滅人性,使道德淪喪的醜惡現實;另一方面展現了封建貴族日益沒落,資產階級上升得勢,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確立的歷史事實。

  高中語文名著導讀內容***二***

  《家》

  藝術成就:《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同時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人物鑑賞:

  1.覺新 覺新是以巴金剛剛辭世的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著作者對自己最親愛的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畫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因而從藝術角度而言,這個人物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裡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

  2.覺慧 覺慧,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給了他們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覺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討厭別人說自己坐轎子,是因為他不想讓別人把他當作有錢人的紈絝子弟。他大膽地跟鳴鳳示愛,希望可以選擇自己愛的人;他積極參加“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渴望推翻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開支援覺民抗婚,主張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運;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週報》***,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3.高老太爺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4.覺民 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他溫和穩健,不好激動,不愛參加社會活動,對學生運動缺乏應有的關注。但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和琴成為小說中唯一的一對勝利者。像覺慧一樣,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鬥士,也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麼。

  重點情節梳理:

  1.鳴鳳投湖***第26節***鳴鳳與覺慧真誠相愛,然而高老太爺卻把鳴鳳許給60多歲的孔教會頭面人物馮樂山,鳴鳳懷著絕望的心情與覺慧訣別,然後投湖了。一個美麗的女性就這樣被封建禮制吞噬了。書中描寫哀婉欲絕、催人淚下。覺慧從此認清了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堅定了與它決裂的決心。

  2.“克定受罰”***第33節***覺新的五叔克定打著高老太爺的招牌借債、嫖妓,高老太爺憤怒地責罰了他,然後一病不起。封建禮教的虛偽和必然消亡在這裡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第34節***陳姨太請巫師捉鬼,為高老太爺驅病,鬧得家宅不寧。覺慧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眾人。表現了青年人敢於鬥爭的無畏勇氣,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災”***第36,37節***為了避諱高老太爺的靈柩,高家長輩把臨產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難產在慘叫聲中死去。覺新突然明白了,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奪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說筆調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義”的破產。

  高中語文名著導讀內容***三***

  《巴黎聖母院》

  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要情節: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弗比斯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弗比斯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弗比斯,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人物形象:

  1、愛斯梅拉達 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真善美的化身,無論是從外表到內心,愛斯梅拉達的形象都是美的。 在雨果的筆下,愛斯梅拉達的形象就像是照射在灰暗、陰沉畫面上的一束燦爛的陽光。所有見到他的人都為她的美暈眩著、震撼著,她成為整個巴黎聖母院故事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詩人甘果瓦、敲鐘人 卡西莫多、騎兵隊長弗比斯,甚至供職於宗教的副主教弗羅洛 都被她的美弄得意動神搖,幾近瘋狂。除了外在的魅力,內心的善良也是她美麗動人的另一方面,給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讓加西莫多幹枯的眼睛裡第一次流出了淚水。與流浪詩人甘果瓦假結婚,免除了甘果瓦的殺身之禍等,都無不體現著愛斯梅拉達的純真善良,甚至面對副主教弗羅洛的威逼,寧願選擇十字架也不屈服於副主教弗羅洛,以死捍衛自己的純潔。

  2、卡西莫多 外表無比醜陋,內心卻又十分善良的敲鐘人。通過這個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壓迫、受矇蔽的下層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當時社會條件下容不得一顆善良純潔的心靈,宣揚了“愛情”和“仁慈”可以創造奇蹟、改變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義思想。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