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征服戰爭簡介

  諾曼征服戰爭延續了諾曼人的對外擴張趨勢,促進西歐和英國的融合。同時,對於推進英國封建國家的形成以及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諾曼征服戰爭分析

  中文名稱:諾曼征服戰爭

  參戰部隊:英軍、諾曼人

  戰爭結果:威廉勝利

  時  間:1066年9月27日~12月25日

  地  點:英國

  人  物:威廉 哈羅德

  諾曼征服戰爭詳情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準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準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託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人野心同託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灌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鬥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藉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發起衝擊。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靜,躍上另一匹馬,大聲高呼:

  “請大家都看著我,我還活著!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號稱“征服者威廉一世”。

  諾曼征服戰爭威廉取勝的原因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羅德;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自衛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