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簡介

  七年戰爭中,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相繼捲入,由於戰場範圍廣,參戰國家多,對歐洲多國影響深遠,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七年戰爭分析

  中文名稱:七年戰爭

  參戰部隊:英國、普魯士為首的陣營;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為首的陣營

  戰爭結果:英國、普魯士為首的陣營戰勝

  時  間:1756年~1763年

  地  點:歐洲、北美、印度、以及菲律賓等

  人  物:腓特烈二世 道恩 德·艾斯特烈

  七年戰爭詳情

  戰爭以普魯士進犯薩克森為開端。1756年8月28日,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軍隊***9.5萬人***突然侵入薩克森,包圍了薩克森軍隊***1.8萬人***,迫使該部於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戰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奧俄同盟步調不一致***法國於春天開始戰鬥行動,而俄國於夏天才開始行動***,以及軍隊***30餘萬人***展開緩慢的弱點,首先對奧開戰。普軍***19.2萬人***從四面對布拉格展開向心進攻。1757年5月6日,普軍擊敗布勞恩元帥指揮的6萬奧軍,並將其圍困在布拉格。但是,前來增援的奧軍道恩元帥所部***5萬餘人***於6月18日在科林附近擊潰了普軍,迫使普軍放棄捷克。德·埃斯特列元帥所率的法軍***7萬人***佔領了黑森—卡塞爾,在克洛斯捷爾—採文附近擊敗漢諾威軍隊***3萬人***,並攻佔了漢諾威。蘇比茲親王指揮的法軍***5.7萬人***於8月兵臨埃森納赫,威逼普魯士。腓特烈二世調動主力迎擊法軍,1757年11月5日在羅斯巴赫戰役中大破法軍。隨後,他又將兵力***4萬人***迅速轉移到西里西亞。當時,奧軍道恩部在西里西亞包圍了施韋德尼茨,並佔領了佈雷斯勞***韋羅茨瓦夫***。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戰中,奧軍也被腓特烈二世擊敗。與進攻東普魯土的俄軍***7萬人***作戰的是萊瓦爾德元帥指揮的普軍***3萬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帥指揮下的部分俄軍***2.4萬人***在波羅的海艦隊支援下攻佔了梅梅爾***克萊佩達***,蒂爾西特***蘇維埃茨克***、貢賓嫩***古謝夫***和因斯特堡***切爾尼亞霍夫斯克***。8月30日,俄軍在大耶格爾斯多夫附近的交戰中擊潰萊瓦爾德部,打通了進入東普魯士的道路。但是,阿普拉克辛認為,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不久將成為俄國皇帝***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隊撤回梅梅爾。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審判,其職務由費爾莫爾接替。瑞軍2.3萬人於9月向波美拉尼亞的斯德丁***什切青***進攻,但在俄軍撤回梅梅爾後,也撤到施特拉爾鬆。這樣,普軍在1757年戰局中獲勝。

  在1758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出動軍隊達31.6萬人,而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只有14.5萬人。反普同盟雖擁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但因步調不一致、相互不配合,而未能發揮其作用。1757年12月在東普魯土展開進攻的俄軍於1758年1月佔領了東普魯士,並把它劃為俄國屬地。1758年夏,俄軍5.8萬人包圍了屈斯特林***科斯琴***。奧地利由於擔心俄國取勝,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採取消極防禦,而法國在黑森—卡塞爾和漢諾威也是這樣。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圖一一擊破奧俄這兩個主要敵人,遂從西里西亞侵入捷克,包圍了奧爾米茨***奧洛穆茨***。但當他獲悉屈斯特林被圍後,又把主力調往屈斯特林作戰。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戰,雙方未分勝負。普軍退向屈斯特林。俄軍退向蘭茨貝格,從那裡轉到波美拉尼亞,然後隨著冬季酌來臨又撤退到維斯瓦河以東。

  1759年初,反普同盟軍隊已達35.2萬人,英普同盟軍隊約有22.2萬人。俄國在1759年戰局中的計劃,是隊集結于波茲南地區,以便隨後開往奧得河與奧軍會師。4月,4萬俄軍***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薩爾特科夫指揮***向奧得河推進。韋德爾指揮的普軍3萬人企圖阻截俄軍,但1759年7月23日在帕爾齊希戰役中被俄軍擊潰。薩爾特科夫在克羅森地區與勞東的奧地利軍1.8萬人會合,並在佔領法蘭克福***奧得河畔***後,建議道恩一起進攻柏林。道思拒絕了這一建議,而力圖把軍事行動轉向西里西亞。腓特烈二世決定抵擋薩爾特科夫對柏林的進攻。8月12日,在庫訥斯多夫的交戰中,普軍4.8萬人遭到失敗。但是,由於奧軍統帥部的過失,攻克普魯土首都柏林從而結束戰爭這個業已展現的可能性未能成為現實。俄軍撤到維斯瓦河以東。在西線,法國聯軍進行了保衛黑森—卡塞爾的戰鬥和漢諾威的戰鬥,在漢諾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圍時遭到失敗。因此,儘管俄軍取得了輝煌勝利,1759年的戰局並未取得重大戰果,這是奧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奧地利害怕普魯士被徹底打垮而使俄國勢力得到加強。在1759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國反對東普魯土歸屬俄國,而準備與英國簽訂和約,但和談以失敗告終。

  1760年,腓特烈二世費盡力氣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萬人。反普同盟的軍隊為22萬人。同盟國計劃採取協同行動:俄奧軍在西里西亞,帝國軍在薩克森,法軍則對付漢諾威。腓特烈二世為掩護自己的補給線和軍需庫而轉入了防禦。俄軍和奧軍在敵交通線上作戰,企圖迫使普軍放棄其佔領的要塞和城市。由於道思逃避了協同行動,薩爾特科夫把俄軍主力調往波美拉尼亞,而派遣部分兵力襲擊柏林。結果,切爾內紹夫率領的俄軍***2.3萬人***於10月9日佔領柏林。但是,由於腓特烈二世率領7萬普軍在向柏林接近,切爾內紹夫軍在摧毀敵軍需庫和其它軍事設施後,便撤出柏林,與在法蘭克福地區作戰的俄軍主力會合。1760年的戰局以雙方局勢都未發生根本變化而結束。

  1761年戰局中,12月16日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這就是魯緬採夫指揮的俄軍在波羅的海艦隊的配合下,攻佔了普魯士的堅固要塞科爾貝格科。布圖爾林元帥***接替染病的薩爾特科夫***統率的俄軍在波美拉尼亞站穩腳跟後,與瑞軍建立了聯絡,以便共同從北面對柏林實施突擊。在1761年的戰局中,普魯土喪失了南西里西亞,被切斷同波蘭***普魯土的糧食供給地***和波羅的海的聯絡。普魯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勢發生了變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國退出戰爭,並且把俄軍佔領的全部土地歸還給普魯士。此後,在5月5日同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拯救了普魯士,使其免於徹底覆滅。繼俄國之後,瑞典也於1762年5月22日退出戰爭。

  在1762年的戰局中,普軍在俄國切爾內紹夫軍***臨時編入普軍***的援助下,把奧軍逐出西里西亞和薩克森,並在弗賴堡附近的交戰中戰勝了帝國軍隊。但是,戰爭已把交戰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於11月3日簽訂初步和約,普奧於11月24日訂立停戰協定。

  以俄國退出戰爭為標誌,七年戰爭進入了尾聲。最終導致戰爭結束的是這樣兩個具體原因:一是戰爭已把交戰各國拖得精疲力竭,任何一國已無力改變既成的勝負格局;二是由於俄國轉而同普魯士結盟,在1760年的戰局中,普軍又重新奪回了西里西亞和薩克森。基於這一情況,普魯士和法國於1760年11月3日簽訂初步和約,普魯士和奧地利於同年11月24日簽署停戰協定;英國和法國於1763年2月10日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根據上述和約和協定的確認,普魯士鞏固了它對西里西亞的領有權;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國割讓的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領土,並且用梅諾卡島換取了塞內加爾,用古巴換取了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奧地利放棄了收復西里西亞的要求;法國喪失了北美和南亞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獲得英國歸還的貝爾島、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聖路西亞、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聖皮埃爾島;西班牙在付出代價後,重新獲得古巴和菲律賓。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性戰爭在經歷了七年激烈、曲折、複雜的角逐之後,宣告結束。

  七年戰爭發生背景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在歐洲、北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被稱為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係正醞釀著新的大變動,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其中對全域性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國從16世紀末葉到17世紀70年代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它同剩下的唯一強大對手法國的矛盾迅速上升,兩強決戰勢所難免。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系列獨立的諸侯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為強大,它們都想成為德意志諸侯國中的霸主,同時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領地西里西亞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的鬥爭日益尖銳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國在18世紀初葉打敗瑞典而成為歐洲強國之後,繼續推行西進和南下擴張政策,並把目標首先指向東普魯士。普魯士的日益強大和對外擴張,構成了俄國西進的阻力,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各國都積極爭取盟國,孤立對手,縱橫捭闔,朝秦暮楚,展開尖銳而複雜的外交鬥爭。

  英國的目的是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土企圖吞併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併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土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土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各種矛盾和利害關係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導致了兩個對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漢諾威、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諸侯國參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薩克森和加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組成的法奧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