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簡介

  1946~1954年,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為了反對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展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此戰的勝利為亞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提供了豐富經驗。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分析

  中文名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參戰部隊:越南、寮國、柬埔寨、法國

  戰爭結果:印度支那三國獲勝,法國戰敗

  時  間:1946你年12月~1954年7月

  地  點:越南、寮國、柬埔寨

  人  物:胡志明 勒克萊爾 吉恩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詳情

  越盟開始採取報復行動。武元甲率領人民軍包圍了河內。1946年12月19日,雙方在河內發生大規模流血衝突。翌日,胡志明發表《告越南人民書》,號召全國抗戰。戰爭初期,法軍投入10萬兵力,後在美國援助下逐步增兵,至1954年春達到48萬人***含西貢軍隊33.4萬人***。越軍從8萬人逐步發展到33萬人,並擁有人數眾多的地方武裝和民兵游擊隊。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防禦階段***1946.12~1947.12***

  法軍憑藉兵力優勢採取速戰速決方針,首先侵佔河內、海防等城市,控制紅河三角洲;同時在峴港登陸,佔領廣治、順化等中部城市,對越軍實行南北分割。越軍以部分兵力在河內等大城市牽制法軍,主力撤往農村和山區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至1947年秋,法軍佔領越南大中城市和交通幹線,對越北根據地形成包圍態勢,並於10月7日出動2萬多兵力發動秋冬攻勢,分三路進犯越北根據地,企圖消滅越軍主力、摧毀其領導機構。越軍以誘敵深入、分割圍殲戰法於12月22日粉碎法軍進攻,殲敵6000餘人,取得越北戰役的勝利,粉碎法軍的速戰速決計劃。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1947.12~1950.12***

  面對戰爭曠日持久的不利形勢,法軍改變戰略,實行“以越制越、以戰養戰”方針,對佔領區進行“綏靖”,對解放區加緊蠶食和掃蕩,扶植西貢政權並擴充其軍隊。1949年6月,前國王保大在西貢建立“越南國”,組建“國民軍”。7月和11月,法國分別與寮國和柬埔寨簽訂條約,企圖使對柬、老的佔領合法化。越南建立正規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採取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的方針,以營、連為單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並組建機動部隊實施運動戰。1949年11月,越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一步擴充軍事力量。

  1950年1月起越南與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建立外交關係,國際地位逐步提高,抗戰力量得到加強。7~8月間,中國軍事顧問團應邀赴越。9月16日,越軍在中國支援下發動邊界戰役,攻佔東溪、七溪等重要據點,至10月23日共殲敵8000人,收復高平、諒山、太原、老街、和平等市鎮,鞏固並擴大了越北根據地,打通了中越邊境交通線,掌握北部戰場主動權。同年4月和8月,柬埔寨高棉抗戰政府和寮國寮國抗戰政府先後成立,積極開展抗法武裝鬥爭。

  反攻階段***1950.12~1954.7***

  1950年12月,法美簽訂軍事援助協定。美國開始插手印度支那戰爭,把大量武器裝備運進越南,並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組建西貢軍隊。1951~1952年,越軍為控制北部戰場主動權,大力開展運動戰,先後發動紅河中游、和平、西北等反攻戰役。在中部和南部戰場,游擊戰蓬勃發展,解放區逐步擴大。寮國、柬埔寨的抗法戰爭亦不斷取得新進展。

  1951年3月,越、老、柬組成聯合陣線,在戰爭中互相支援、密切協同。1953年春,越軍協同寮國戰鬥部隊發動上寮戰役,解放桑怒。同年秋,法軍在美國顧問參與下推行“納瓦爾計劃”,強化對佔領區的統治,組建機動部隊,增強軍事實力,企圖在18個月內消滅越軍主力,奪回戰場主動權。11月,法軍空降兵佔領越西北重鎮奠邊府。

  1953~1954年冬春,越軍開展整軍運動,隨後在越西北和西原地區發起戰略反攻。與此同時,寮國戰鬥部隊在越軍配合下解放北部豐沙裡省、中部甘蒙省和南部阿速坡等地;柬埔寨抗法武裝解放東北地區。至此,縱貫印度支那三國的戰略交通線完全暢通。1953年11月9日,法國承認柬埔寨獨立,把權力移交給王國政府。1954年3月13日~5月7日,越軍對駐奠邊府法軍發起進攻,經55天激戰殲滅法軍1.6萬餘人,俘法軍司令卡斯特里准將及其指揮部全體人員。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對於同年7月日內瓦會議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定》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戰爭背景

  印度支那戰爭總共發生過三次,其中第一次是最著名的。1946~1954年,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為了反對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展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18世紀,法國外交使節成功地在交趾站住了腳。路易十六***1793年被推上斷頭臺***支援外交使節及那裡的貿易活動,因此,法國從當地統治者那裡得到了大片的領土。在拿破崙三世***1808—1873***的領導下,法國開始向交趾派兵,進行軍事征服。即使在普法戰爭***1870***拿破崙三世失敗,以及第三共和國成立後,帝國主義擴張***不僅在法國***仍在進行,在19世紀末達到高潮。   到1893年,交趾、柬埔寨、寮國、安南和東京灣***北部灣的舊稱***均屬於後來所謂的法國印度支那的一部分。這一地區佔地面積285.714萬平方英里,人口230萬。這裡大量種植水稻,同時還擁有橡膠、木材和煤炭。18世紀以來,法國曾宣佈了所謂的“解放人民大眾”的啟蒙政策,允許印度支那農民、伐木工人以及礦工的孩子在印度支那成立的學校裡上學。最聰明、最應受到嘉獎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河內大學,甚至到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全部費用由法國政府資助。

  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法國發現最聰明、最優秀的印度支那學生會成為最頑固的敵人。胡志明成為反法軍事指導官、政治家,最先反抗法國的殖民壓迫,繼而反抗美國的干涉。

  1930年,胡志明是一名富有前途的律師,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胡志明根本沒有打算為法國的利益服務,相反,他成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將這個國家變成共產主義國家。30年代,法國在河內扶植傀儡國王保大,並建立了天主教徒吳庭豔領導的改革委員會。吳庭豔在保守派中極不受歡迎,因此不得不到美國尋求政治避難。但1954年,他又回到了南越,成為總統。

  1941年,日本入侵印度支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戴高樂代表法國提出對印度支那的擁有權,並派出由勒克萊爾率領的遠征部隊。此時,東南亞所有地區都希望擺脫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的重負。

  1945年8月18日,在二戰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按照盟軍協議開進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初,在取得法國對越南華僑、越盟地位等問題的讓步承諾後,中國國民黨軍隊撤出越南北部,法軍接防。   印度支那人***嚴格來說是越南人***的獨立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因此,胡志明決定在河內***印度支那古老的首都***成立嚴格意義上的越共聯盟政府,宣稱要廢黜保大國王。法國對此做出了反應。首先,法國在北部第二主要城市海防港口附近與越南人民軍開戰。接下來,法國於1946年11月23日重炮轟擊了海防,造成600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