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識點總結

  相互作用力知識點是高一物理課本的基礎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識點

  1、 力的基本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與物體的作用。

  ***2***力的單位 N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2***物體受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線段來表示力,線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線的指向表示力的 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4***力的三要素

  ***1***大小;***2***方向;***3***作用點。

  ***5***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體發生形變;***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產生加速度。

  ***6***力的分類

  按性質分: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

  按效果分:動力、阻力、壓力、支援力、向心力。

  按作用方式分

  按研究物件分:內力、外力。

  ***7*** 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萬有引力、電磁作用、強相互作裡、弱相互作用。

  ***8*** 力的基本特性

  1***物質性:由於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所以力是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的,任意一個力必然與兩個物體密切相關,一個是其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其受力物體。

  2***向量性: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相關的運算中所遵從的是平行四邊形定則。

  3***瞬時性:所謂的力的瞬時性特徵,指的是力與其作用效果是在同一瞬間產生的。

  4***獨立性:力的獨立性特徵指的是某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其它力是否存在毫無關係,只由該力的三要素來決定。

  5***相互性: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物體A施力於物體B的同時,物體B也必將施力於物體A。而兩個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總是滿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線共線,分別作用於兩個物體上,同時產生,同種性質等關係。

  2、 常見的力

  ***1*** 重力

  1*** 重心

  1.重心概念的實質是從作用效果上命名的,是一種等效的處理方法。

  2.測量: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測出***二力平衡原理***,但也不是說,所有物體的重心都可用懸掛法測出,一般適用於薄板等。

  3.幾種情況的重心位置:

  ***1***質量分佈均勻,有規則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即幾何中心。

  ***2***均勻杆或鏈的重心,隨其形狀變化而變化。

  ***3***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勻質環。

  ***4***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重心位置除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與物體的質量分佈情況有關.例載重汽車的重心,隨所裝貨物多少和裝載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4.幾何上所講的重心,是三條中線的交點,不是物理概念中的重心。同時注意“重心”也不能認為是“中心”。

  2*** 重力與萬有引力的區別與聯絡

  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但不能認為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因為此引力除產生重力外,還要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如圖所示。

  因物體在地球上不同的緯度處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不過由於此原因引起的重力變化不大,一般情況下,可不考慮地球的自轉效應,近似地認為。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垂直於水平面,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響,與物體的運動狀態也沒有關係,而萬有引力的方向永遠指向地心。

重力的產生

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注意: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認為等於萬有引力

重力的大小


可用彈簧秤測量

注意:
(1)物體的質量不會變
(2)G的變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處g的變化引起的

重力的方向

總是豎直向下的

注意:豎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觸面垂直

重心

因為物體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認為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即為物體的重心

(1)影響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物體的形狀;②物體的質量分佈
(2)確定方法:懸掛法
 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體上

  ***2*** 彈力

  1***彈性形變和彈力

  ***1***形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叫做形變。

  ***2***彈性形變: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3***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4***彈力產生條件:物體直接相互接觸;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5***彈性限度:物體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就不能完全回到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2***彈力的大小

  ***1***胡克定律: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這個規律叫做胡克定律。其中k稱為彈簧的勁度係數。

  ***2***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來計算。

  3***關於彈力有無的判定

  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發生形變,因此不一定產生彈力,那麼如何判斷有無彈力呢?通常有兩種方法。

  ***1***利用“假設法”判斷

  要判斷物體在某一接觸處是否受到彈力作用,可假設在該處將與物體接觸的另一物體去掉,看物體是否能夠保持原來的狀態,從而判斷物體在接觸處是否受到彈力作用。

  例如,如圖所示,有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並和光滑斜面AB接觸,球靜止,分析球所受的彈力。

  可用“假設法”,即假設去掉AB面,因球仍然能夠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則可以判斷出在球與AB面的接觸處沒有彈力;假設去掉AC面,則球將向下運動,故在與AC面的接觸處球受到彈力,其方向垂直於AC面豎直向上。

  ***2***根據物體所處的狀態判斷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都處於受力平衡狀態,這可以作為判斷某個接觸面上彈力是否存在的依據。

  例如:如圖所示,光滑球靜止在水平面AC上且和AB

  面接觸,球靜止,分析球所受的彈力。

  由於離開AC面上的彈力球將無法靜止,故AC面上

  彈力是存在的。但是如果AB面上有彈力,球就不能保

  持靜止狀態,與實際情況不符,故AB面對球的彈力是不存在的。

  ***3***關於彈力方向的判定

  彈力是接觸力,不同的物體接觸,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不同:例如,繩子只能產生拉力,物體受繩子拉力的方向總是沿繩子指向其收縮的方向。桌面產生的支援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援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杆的彈力比較複雜,不一定沿杆也不一定垂直於杆,需根據受力情況或物體運動狀態而定。

  除繩和杆所受彈力之外,還時常遇到以下三種情況:

  1.面面接觸:彈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

  2.點面接觸:彈力的方向通過點且垂直於接觸面。

  3.點點接觸:彈力的方向垂直於公切面。總之:彈力方向垂直“面”,沒有面的畫“切面”。

  ***3*** 摩擦力

  1***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彈力;***2***接觸面粗糙;***3***接觸面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3***靜摩擦力

  ***1***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只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沒有相對運動,這時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2***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並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靜摩擦力的特點:靜摩擦力與外力有關,在兩物體接觸面上的彈力一定的情況下,靜摩擦力有一個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兩物體間實際的靜摩擦力F在零與最大靜摩擦力之間,即。

  4***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壓力成正比。用表示正壓力的大小,則有,其中是比例常數***沒有單位***,叫做動摩擦因數。

  高一物理學習方法

  一、要善於觀察,將實際與理論相結合

  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的。因而,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在緒言課中,我們演示了小鐵球的碰撞現象,有的同學不僅單純地觀察到了一個球碰撞另一個球的現象,而且提出如果兩個球碰撞兩個球會出現什麼現象?三個球碰撞兩個球又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勤於觀察,善於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才能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當我們學習了摩擦力之後,就應在平時觀察生活中接觸物體接觸面的情況***物質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賽車與平常汽車的輪子與地面間的摩擦有什麼不同,使平時生活中的現象與摩擦力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學習了慣性後,當看到汽車啟動或剎車時,車上的人向後或向前傾倒,或者汽車轉彎時,車上的人向彎外傾斜,看到這一現象就應當與慣性聯絡起來,這樣觀察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大腦中必然儲存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二、要勤于思考,培養物理思維能力

  高中物理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和邏輯性,聯絡實際多,靈活性強,學好物理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規律。做物理題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過程,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情景,分析它滿足的條件,從而正確地選用物理規律,不能把物理題簡單當作數學題去解。

  在高一剛開始的階段,我們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較多,每學過一個概念,要弄清楚:這個概念是如何得來的?如何定義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和其他物理量之間有什麼關係……每學過一個公式,要力圖搞清:這個公式是如何得來的?適用條件和範圍是什麼?和其他公式之間有什麼關係……每做一道習題,首先審題要清晰,研究物件是誰?物理情景是什麼?選取哪個物理過程進行研究?該選用哪個公式去解題?將物理規律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絡,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就一定會不斷提高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和想象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物理。

  三、要重視實驗,提高動手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是從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課標中,有不少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對於高一新生,注重把這兩種實驗做好,對於演示實驗,在老師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老師的引導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瞭解一些儀器的效能與使用。對於學生實驗一定要強調人人動手,不能做“聽眾”;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明確實驗步驟,認真做實驗,仔細記錄資料,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課後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小實驗***如“懸掛法”找重心***或“做一做:測定反應時間”主動積極地去動手實驗,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