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是如何學習英語的

  俞敏洪原來他在上高中時英語成績並不理想,但他嘗試過一次認真投入的學習之後,英語成績突飛猛進。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一起來看看!

  俞敏洪學習英語的方法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俞敏洪,1962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從北大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現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民盟中央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被媒體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

  他是中外聞名的英語教學專家,由他創辦的新東方學校目前已經佔據了北京80%,全國50%的出國培訓市場,年培訓學生超過15萬人次,國外的留學生70%是其弟子,由於他對留學事業的傑出貢獻,被尊稱為“留學教父”。他精通英語,尤其擅長詞彙,在詞彙方面的造詣幾乎已經到了一種無人能及的地步。他所著的GRE詞彙精選系列叢書,專為GRE考試複習而準備,同時也可用於水平的提高,掌握這些單詞即可具備高階英語水平。

  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成功永遠是人的一種心態而不是做事本身;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應該學會“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具體來說,待人應該像水一般隨和,而做事如同爬山,目標永遠是山頂,要努力一步一步地去爬,達到成功。在努力的過程中,奮鬥的心態就是一種成功,而人的一生中,成功是永遠沒有終結的。

  俞敏洪說,做一個成功的人,並不要求一開始你就比別人好很多,但一次比別人好一點,一件事比別人好一點,一天比別人好一點,日積月累,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遙遙領先,別人已經再也無法趕超你。

  學英語的三個“境界”

  俞敏洪很形象地引用了蘇東坡的三句話來比喻學習英語的三個境界。

  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背單詞,學語法,是一種刻意的學習,是一種零散的印象;

  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學到一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處於一種停滯無法飛躍的階段,這時甚至都有些力不從心;

  其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你完成質的飛躍,達到與英語融為一體時,你在說英語時沒有意識到你是在說它,而是感覺和說母語一樣自然。

  俞敏洪說我們的學習,就應該追求第三境界:當你在翻譯英語時,能夠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甚至沒有意識到你是在說英語,那種熟練程度,好比把家鄉話翻譯成普通話一樣自然。

  留下讓自己感動的日子

  面對學生,俞敏洪深情地回顧起自己的學習、奮鬥、創業的歷程,他說:“在人生中,一定要留下一些讓自己感動的日子。”

  多年前,他還只是江蘇江陰縣一個貧苦自卑的農村孩子,下決心要參加高考,就是為了擺脫貧窮。而那時最高的理想,也就是常熟師範這樣一所大專學校,但他考了兩年都失敗了。最後,是英語改變了他的命運——在油燈下,他用最機械的辦法死背300句英語句子,從中文譯到英文,又從英文譯到中文……這種笨辦法讓他勉強考上了北大;剛進北大因為英語基礎太差連降幾級,連課也聽不懂,甚至受到老師的嘲笑,他又苦練口語聽力;意識到學英語的重要,創業最初為爭取辦英語補習班的資格,他陪人喝酒差點喝死……

  但俞敏洪最終成功了,走過那些寫滿苦累奮鬥的日子,新東方在中國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時。他說:“8年前,我還拎著糨糊桶,在學校四處偷偷張貼託福班廣告,那時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會成為一家年收入近億的培訓學校的校長,我自己也會覺得瘋狂。”

  俞敏洪學習英語的理由

  第一,中國是一個正在與世界不斷接軌的國家,目前全世界的通用語言並不是漢語,而是英語。儘管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但是實際上漢語對於他們只是興趣而已,你很少會見到他們用漢語來做科學、技術工程、文學歷史方面的研究。現階段全世界通用的研究語言,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基本都還是英語。

  第二,目前全世界日常交流語言是英語。因此,只要我們心中有想要走遍世界,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更多工作和生活機會,那麼學習英語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論是學習英語還是其他學科,比如我們從小學習數、理、化,那種痛苦在長大之後還會時不時想起。有人會問,為什麼從來都不覺得漢語學習非常困難?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在不自覺地跟著爸爸媽媽學說話,跟著老師學認字,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重複自己所說過的話、用過認過的字,熟能生巧之後就能夠自如運用,所以學習的痛苦就被消弭掉了。

  學習英語難的原因

  第一,我們學習英語的時間越來越少。學生時代,我們每天在教室裡面學1到2個小時英語。而工作之後,我們的英語學習時間最多是一天學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學過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忘了,忘了再重新學,自然而然你的語言水平就會在原地打轉。

  第二,中國老師教英語的問題。中國的語言教師本身口語和聽力是比較差的,他們的長項通常是在詞彙語法和閱讀上面。我們發現,中國很多中小學甚至大學的老師在教學中都以閱讀詞彙或者語法為主,而對於語言中最重要的聽力、口語和寫作這三個東西,基本不太涉及或者涉及很少。等學生們長大後,會突然發現自己儘管掌握了幾千個單詞,也能閱讀一些複雜的英文文章,但是一到聽說和寫作就招架不住,就產生了“啞巴英語”的現象。

  現實環境如此,那麼未來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重點應該在什麼地方呢?我認為應該放在聽力、口語和寫作上,因為這三個方面才是交流性語言的重點。你先學會了聽,就算你不會說,你聽懂了就可以想辦法迴應對方;如果你口語很好,那麼交流就會順暢;如果同時還能進行很好的寫作,那麼你不光面對面的口語交流沒問題,遠距離的文字交流也會變得更加通暢。

1.俞敏洪創業歷程 -

2.俞敏洪:我為什麼還要每天讀書

3.俞敏洪:不要看輕自己

4.走進俞敏洪創業經歷

5.中外勵志故事神一樣的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