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閱讀的答題方法

  掌握散文閱讀手法技巧,會讓我們在高考中如魚得水。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象徵

  運用效果:使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說的意思含蓄地表達出來,給讀者以回味。

  解題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徵義,則要聯絡全文或上下文,找出體現象徵物的象徵義的有關資訊加以綜合理解判斷。

  例***2001年全國高考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4分***

  ***第22題***第三段中,作者說:“玻璃門根本不是門。”請聯絡“門”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4分***

  答案:21題:“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22題:“因為門的意義就是把隱藏在它內部的事物加以掩蓋,給心靈造成懸念;而玻璃門是透明的,做不到這些。”或“因為玻璃門是透明的,毫無隱祕可言,而一扇門的象徵和奧祕在於它那隱祕的性質。”

  解析:《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祕、迴避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也才能解答第22題作者說“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二、白描手法

  運用效果:語言樸實,格調清新,平中透奇,含義深邃,真實感人。

  例[2004年全國高考***吉林、黑龍江、四川、雲南卷***第19題]第九段中,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的回憶,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營造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4分***

  答案: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樸素的語言寫出真情。營造了一種傷感的氣氛***撫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涼***。

  解析:抓住白描手法的特徵,進行判斷和解答即可。

  三、用典

  運用效果:豐富文化***思想***內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2004年全國高考***福建卷***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怎樣把本文寫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①豐富而飄逸的聯想與想象;②充滿詩意的形象化描寫;③化用典故,使文章飽含深厚的文化底蘊;④比喻的運用和形、聲、色的生動描寫。***大意答到即可***

  四、反覆

  運用效果:突出某個意思***或主旨***,強調某種感情,增強文章節奏感,使上下文銜接更緊湊。

  例***1998年全國高考卷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______.***2***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________。”

  答案:***l***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飛逝。***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強化作用。

  解釋:這兩句都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l***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在這裡,“反覆”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昇華主題。

  五、排比

  運用效果:層層推進,增強氣勢,加強感情,節奏鮮明,意義遞進關係明顯。以之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更嚴密、透徹;以之抒情。可以把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以之敘事可以把事物敘述得井然有序;以之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緻深刻。

  例***1999年全國高考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

  答案: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還運用了排比句。

  六、比喻

  解題方法:答題資訊中若含有喻體,要將喻體換成本體。改換後的語句不能包含喻體。

  例1:2004年全國高考***廣西、海南、西藏、陝西、內蒙古卷***第19題:文章最後一段關於喝酒的描述和議論,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答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參加社會活動比喻為喝酒,將過分熱衷社會活動而不再創作比喻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創作***,多喝則無益,酗酒則造成“快樂的死亡”***沒有作品發表***。通俗易懂,極富諷刺意味,起到生動形象的批評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解題時把喻體所指弄清即可。從上文“快樂的死亡確很快樂……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發表在哪裡“以及”我覺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少喝一點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當隱士,適當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對創作也是有幫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七、比擬

  運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徵鮮明、形象可感;使闡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使抒發的感情更為強烈,更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這種手法常和人稱的變化結合在一起運用。

  例***2000年全國高考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4分***

  答案:***l***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2***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解析:該題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稱,可使作者直接與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使表達更清晰。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物件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指代長城。

  八、對比

  運用效果:對比——突出事物特徵。多方面的對比使內涵更豐富,使內容更集中突出;襯托——烘托出主體事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

  解題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時,寫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對比、反襯、烘托、補充的作用。

  例[2004年全國高考***江蘇卷***第20題]***1***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2***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6分***

  答案:***1***寫了昔日茅屋與今日杜甫草堂公園的對比,杜甫生前困頓落寞與身後巨大聲譽的對比,杜甫的苦寒人生與輝煌創作成就的對比,杜甫的巨集圖大志與現實遭遇的對比,杜甫人生低谷與創作高峰的對比和杜甫不計個人遭際與心憂天下的對比。***2***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使“文章僧命達”的內涵更加豐富,內容表現更加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