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歸納

  在生物的學習過程中。高中生物的必修知識是比較重要的,因此我們要掌握好每一個知識點。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篇一

  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高興,並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訊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訊號也叫神經衝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區域性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階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階中樞,是高階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階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幹: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階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症***能聽、說、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症***能聽、讀、寫,不能說***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症***能說、寫、讀,不能聽***閱讀中樞***V區***→失讀症***能聽、說、寫,不能讀******3***其他高階功能:學習與記憶

  二、通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係: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例項:例項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並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症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篇二

  一、生長素

  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豎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溫特的試驗:

  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3***科戈的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3個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影響了生長素的分佈,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於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

  3、判定胚芽鞘生長情況的方法

  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

  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不長

  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

  均勻:直立生長

  不均勻:彎曲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4、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橫向運輸:向光側→背光側;極性運輸:形態學上端→形態學下端***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生長素的分佈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5、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調節作用具有兩重性,一般,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生長***濃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適生長素濃度為標準***。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見右圖***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和抑制作用與生長素的濃度、植物器官的種類、細胞的年齡有關。

  頂端優勢是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

  6、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促進扦插枝條生根[實驗];

  防止落花落果;

  促進果實發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頭上噴灑生長素類似物,促進子房發育為果實,形成無子番茄***;

  除草劑***高濃度抑制雜草的生長***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稱主要作用

  赤黴素促進細胞伸長、植株增高,促進果實生長

  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

  脫落酸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聯絡:植物細胞的分化、器官的發生、發育、成熟和衰老,整個植株的生長等,是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結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篇三

  一、種群的特徵

  1、種群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數量特徵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2、種群的特徵遷入率和遷出率

  空間特徵

  3、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以若干樣方***隨機取樣***平均密度估計總體平均密度的方法。

  標誌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種群密度。

  二、種群數量的變化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相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答應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後,由於食物減少和活動範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3、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挽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4、[實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境條件不能無限滿意,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

  三、群落的結構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區域中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課本P71

  3、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4、種間關係:

  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結果對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或空間等。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寄生: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提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

  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間結構

  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植物分層因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佈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境不同。

  ***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佈。影響因素:地形、光照、溼度、人與動物影響等。

  4、意義: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1、初生演替:

  ***1***定義: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2***過程: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2、次生演替

  ***1***定義: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

  人類活動***主要因素***:過度砍伐、放牧、墾荒、開礦;完全被砍伐或火燒後的森林、棄耕後的農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體包括種子、果實等的傳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礎。


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總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