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上廁所的

  大家對“廁所”一定不陌生吧,每個人每天基本都要去光顧N次的。在現代的社會裡,有洗手間、有抽水馬桶。而在古代,古人的廁所是什麼呢?——有人可能會說到馬桶。那麼?

  以前古人將“廁所”叫便所、毛司、灰圈、茅廁、茅坑、糞坑、沃頭、西間、西閣***古人認為廁所應設於西方或南方***、舍後***民間廁所多設於屋後***、更衣室***唐代已有***、雪隱***宋***、溷廁、廁溷、廁屋、廁軒等等,廁所在一個朝代都有很多很多的名稱。

  但是古人將廁所視為更衣室,去上廁所說成是去更衣。為什麼說廁所是更衣室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上完廁所是要換衣服的。而一般進廁所也是要脫衣服的,廁所外面10多個侍女伺候著,等著裡面的大人出來將新衣服給他穿上。可是這畢竟是富貴人家的專利,窮人是做不來的。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嚐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不愧是“中國流氓史”上的第一人。他在群臣面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也為了不至於出現“晉景公姬獳”類似的醜聞,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面前了。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相傳西漢時“飛”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後來,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擦屁股

  香港電視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一 廁籌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用廁籌之法是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使用廁籌的事情:“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淨多汙,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淨,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淨刮令淨。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淨,不得廁板樑栿上拭令淨,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汙淨者,不得著淨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

  二 粗紙時代

  《紅樓夢》有段劉姥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裡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①。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史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后”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