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抓毛筆的

  書聖王羲之怎麼抓毛筆?專家稱其或玩"二指禪",那麼呢?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如何正確拿筆是每個初學書畫人的必修課。歷史上最會用筆的人非“書聖”、“畫聖”莫屬,他們是如何執筆的呢?近日,南京博物院重點專案“中國曆代執筆研究”正式完成,專家在數百幅古畫中,整理出國人執筆的變遷。專家還發現,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吳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禪”。

  漢朝人拿毛筆,如同攥著拳頭

  以手指接觸筆桿的數量來加以區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時看無名指、小拇指是否懸空,又有單鉤、雙鉤之分,如“二指單鉤”,可謂變幻無窮。“中國曆代執筆研究”專案負責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莊天明在收集大量影象資料的基礎上,分析歷代執筆特徵,發現各個時期,中國人拿筆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以方正雄渾著稱的漢隸,漢朝人在書寫這種字型時,拿筆的方式頗為“粗線條”——筆頭朝下,整個手掌握住筆桿,像攥著拳頭,被稱為“握管法”。

  “以往漢朝人拿筆方法一直是個謎,做課題時,我們通過直接史料——漢代畫像石上找到了當時人們拿筆的畫面。”莊天明介紹,大量石刻表明“握管法”在東漢非常流行。比如山東臨沂畫像石上,倉頡執筆就是握管法。據此推測,當時為了使用與推廣這種執筆方法,便將造字之祖的執筆方式亦想象與定格為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為古統和正統。

  三根手指拿毛筆最流行,二指最佳

  莊天明發現,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並行的趨勢;明代雖仍採用單鉤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清代出現單鉤、雙鉤、四指、迴腕等執筆法多元並存的局面。

  “在這漫長的一千多年裡,中國人始終用兩三根手指拿毛筆,清代才出現四指。”

  莊天明介紹,全世界範圍內最為普遍的方法是三指執筆法,即是以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合執的方法,這也是現代我國硬筆書寫採用的方法。但這種方式還不是最佳的。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麼拿筆?與他同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斫琴圖》中,人物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而宋代梁楷的《王右軍書扇圖》中王羲之的執筆方式也是二指單鉤法。莊天明介紹,二指執筆法其實是一種以食指為主、以大拇指為輔的執筆方法,是一種最簡單靈活的執筆方法。莊天明原先用三指法,練習二指單鉤法數月後發現“筆不但不掉了,筆與指的敏感性與靈活性凸顯出來。”

  今天我們五指拿筆有什麼問題?

  再將時光拉回到現在。很多人童年學習毛筆字的時候,都用的是“五指執筆法”,也就是五根手指都與筆桿接觸。

  莊天明研究發現,五指執筆歷史很短,僅50多年。他認為,是近現代配有五指執筆影象的書法基礎教材的陸續發行;同時,人們寫毛筆字由懸腕書寫改成腕臂枕桌書寫,五指法才成為了主流。

  莊天明認為,普遍流行於現代的五指執筆法,其缺點尤為明顯。“簡言之就是複雜而繁難,死板而不方便。”他表示,現在教孩子們學習書法,應該儘早放棄五指法,相對於雖然效果最佳,但難度最大的二指法,教給孩子三指法比較合適。

  毛筆相關資訊: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漢族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勤勞智慧的漢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毛筆的筆頭,主要由筆鋒和副毫組成.所謂筆鋒,是指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所謂副毫,是指包裹在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的毛。在運筆過程中,筆鋒與副毫髮揮著不同的作用。筆鋒是筆毫中最富有彈性的地方,它決定著筆畫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筆鋒主筋骨”之說。但是光有筋骨而無血肉的毛筆字是不美的,所以歷代書家在書寫時都不是單用筆鋒的***而且筆鋒與副毫也無法截然分開***,而須兼用副毫。副毫控制著筆畫的粗細。副毫與紙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書家在運筆過程中,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來協調運用筆鋒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勁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豐腴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筆的筆頭,按其部位大體又可分為三部分:筆尖***鋒穎處***、筆肚***中間部位***、筆根***與筆桿相接處***。再把筆尖至筆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筆尖的三分之一這一段就稱一分筆,從筆肚到筆尖這一段稱三分筆,中間部位到筆尖這一段稱二分筆。

  顯然,使用一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纖細、瘦勁。如初唐時的書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書”也是突出的範例;使用二分筆書寫,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權、元代的趙孟順多采用二分筆;使用三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如中唐的顏真卿、宋代的蘇東坡等。

  一般說來,使用三分筆寫字,是用筆的極限。古人有“使筆不過腰”的說法。如“過腰”用筆,一是極易出現“墨豬”,而且筆鋒提起時無法彈回;二是容易導致筆鋒開叉收不攏;三是大大縮短筆的使用壽命。對於初習字者,往往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不敢鋪毫,單用筆鋒書寫,字顯得纖弱無力;二是肆意鋪毫,甚至用筆根書寫,字顯得臃腫、贅疣。所以,初習字者應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