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中項羽和石蘭是什麼樣的關係

  項羽是一位霸主,秦朝末年一位英雄蓋世的人物,但這樣一個人物作為一代霸主在性格上擁有著致命的缺陷,正是由於這一致命缺陷,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步步落入張良的算計之中,失去了天下,不得不在垓下痛別虞姬,落得自刎烏江的結局。石蘭是《秦時明月》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其原型就是虞姬,於是項羽石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石蘭是中國第一部大型武俠CG/3D動畫連續劇《秦時明月》系列中的女二號。在這部被世人廣泛關注的動畫作品中,石蘭其實就是虞姬的化身,小名為虞,就是小雨的意思,在這部戲中項羽化身為少羽,是一位武功蓋世、擁有者雄心壯志的英雄,說是美女愛英雄也好,說是英雄難過美人關也罷,總之項羽石蘭在劇中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歷史上的虞姬是一位美人,一直陪伴在項羽的左右,跟隨著項羽征戰無數,《秦時明月》中的石蘭不僅僅擁有絕世的美貌,而且還更是被賦予了絕世的武功,更是一位蜀山公主,揹負著家仇國恨,正是因此在《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中石蘭以“有間客棧”店小二的身份在客棧打工,外表柔軟,沉默寡言,但是一到了夜晚就成為了穿著夜行衣如同精靈一般飛簷走壁的俠客。本來一個美人就應該擁有非常多的故事,更何況還是一位身世奇異、武功高絕的美人,這樣一位落難公主能夠得到項羽的心也就在必然之中了。項羽石蘭在《秦時明月》中結緣相愛譜寫出自己的愛情悲歌也就是必然的,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楚霸王項羽在兵敗後為什麼要自殺

  項羽最終沒有選擇過江而拔劍自刎而死,那麼項羽為什麼自殺,在一定程度上可謂是性格悲劇。驕傲、唯我獨尊、專斷、意志力不夠堅定,也是導致他最終走上滅亡道路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在後人來講慷慨激昂,且被李清照等人廣為吟誦,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人生卻也讓人不免喟嘆。

  項羽被打敗後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然而他卻只是說:“是天要滅我,我又何必渡江呢!況且當初我和江東八千多人度過江向西,如今就我一個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鄉親可憐我,不責備我,我難道不會在心裡羞愧嗎!”然後拔劍自刎。這種說法是出自司馬遷之手,說法的提出距離項羽自殺的年代也比較近,而且他文筆流暢,敘述激昂,因而流傳最廣,之後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也以此為根據,這也就促成了項羽為什麼自殺的說法之一。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

  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虞姬都已經自殺,他的內心是絕望的,也十分的羞愧,自尊心受到嚴重衝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士兵所剩無幾,所以當項羽帶逃至江邊時,自信心嚴重挫傷,也沒了想要東山再起的毅力,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也是項羽為什麼自殺的原因。

  楚霸王項羽兵敗後應不應該在烏江自刎

  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歷史給出的答案是項羽自刎了,但是在後人看來,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的答案卻備受爭議。在當時看來,項羽並沒有完全處在敗局。如果項羽渡過湘江,在江東養精蓄銳,這天下或許就不會是劉邦的。

  再來看看項羽的性格,在霸王別姬的故事中,項羽自己都自身難保的時候,他還在想著自己的美人和駿馬怎麼辦,所以這項羽是個性情中人。而劉邦卻是不擇手段,為了天下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父親都可以捨棄,在項羽抓了劉邦父親準備煮了的時候,劉邦不但沒有緊張,反倒想要分一杯肉湯來。可見劉邦這心狠手辣,而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也是放棄了自己戰勝劉邦這個小人的機會。

  項羽應不應該烏江自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用兵如神,決策果斷,以少勝多。由此,項羽一時名聲大噪,在亂世中被推倒一箇中心位置。再加上項羽自身勇武有力的體格和民心,所以項羽只要渡過烏江,東山再起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項羽敗也敗在自己的年少成名,項羽征戰的幾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受到的挫折很少,所以他忍受不了自己的大敗。跟劉邦這種混跡於市井,最終得勢的人相比,項羽根本不是對手。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失敗。在被逼到烏江邊上的時候,項羽自然知道自己還是有後路的,但是他卻認為自己氣數已盡,好勝的心也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