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地理期末考知識

  隨著期末考試的來臨,你做好哪些知識點的複習準備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點,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點***一***

  ***1***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意義。

  1***太陽輻射和太陽常數: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其主要波長範圍是0.15~4微米。由於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0.4~0.76微米***,約佔總能量的50%。因而也被稱為"短波輻射"。

  2***太陽輻射強度及影響因素:太陽輻射強度:在1平方釐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做太陽輻射強度。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越大,太陽輻射強度就越大。此外,天空中的雲量、雲層的厚度、海拔高度等都對太陽輻射強度有影響。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太陽輻射在經過大氣時,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大氣吸收。如果把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作為100%,其中僅有約19%被大氣直接吸收。大氣將吸收的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用於自身增溫。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平流層中的臭氧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等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紅外線。大氣對太陽輻射中的可見光部分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見光可透過大氣直接射到地面上來。

  2***散射作用:當太陽光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此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這就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當太陽輻射遇到空氣分子時,將發生有選擇性的散射。由於空氣分子的直徑較小,這時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當太陽輻射遇到微小塵埃時,將發生無選擇性的散射。由於塵埃顆粒直徑較大,這時可見光各波長的光都能被散射,散射光看上去是白光。因而當大氣中塵埃、煙霧較多時,天空呈白色。

  3***反射作用:大氣中的雲層和塵埃可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間,從而削弱了太陽輻射,這就是反射作用。雲層越厚,雲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強。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三種方式中,反射作用最重要,其次是散射作用,最後是吸收作用。由於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再加上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平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約為47%,均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溫。

  ***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1***地面輻射: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在向外釋放輻射能量,這就是地面輻射。由於地面輻射的波長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相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地面輻射也被叫做"長波輻射"。

  2***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對太陽的短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差,但是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據觀測,地面輻射的75%~95%都被貼近地面的大氣吸收,使近地面大氣增溫。因而近地面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

  3***大氣逆輻射: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能量,這就是大氣輻射,它屬於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稱為大氣逆輻射。天空中有云,特別是有濃密的低雲時,可以大大增強大氣逆輻射。

  4***大氣的"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將地面輻射釋放的能量絕大部分***75%~95%***截留在大氣中。通過大氣逆輻射直接補償地面的熱量損失,起到保溫作用。

  點***二***

  地質地貌災害

  地質地貌災害是歷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的重點內容,複習地質地貌災害時要結合地殼運動、內外力作用等進行分析,特別是要結合並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解釋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1、地震:

  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所有自然災害中威脅最大的一種災害。理解地震的震級、烈度、影響烈度的因素和分佈規律。特別是要明確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等震線是指烈度相同各點的連線。

  構造地震破壞性一般大於火山地震。地震多發生在板塊交界地帶,但不是週期性出現的***如位於太平洋地震帶上的臺灣近些年地震較頻繁,一是因為其處於亞歐板塊碰撞地帶,二是近些年此地處於地震活躍期***。準確預報地震仍是全人類努力的方向。

  2、火山:

  火山爆發給帶來慘重的災難,嚴重影響地球生態環境。21進入世紀以來,全球火山一個高噴發期。火山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人類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豐富的地熱。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上擁有火山最多的國家,僅活火山就有70多座,被稱為"火山國"。

  3、泥石流:

  我國泥石流多發生在西部青藏高原邊緣山區,如雲南、四川兩省的西部。這主要有以下原因:地形以山地為主;地震頻發導致岩石破碎,風化嚴重;乾溼季分明,暴雨集中;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及大規模的工程興建起了誘發作用。

  4、滑坡

  另:過量開採地下會形成地下水漏斗區,使地上建築物塌陷。沿海會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質變壞。可採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補地下水漏斗區。
 

  點***三***

  1、氣象氣候災害的時空分佈:

  時間:

  1月:寒潮、凍害、大雪等。

  4月:華北、西北春旱華南暴雨、洪澇、冰雹。

  7月:梅雨、長江流域的伏旱、颱風。

  空間:

  東北:暴雨、洪澇、低溫凍害。

  華北:乾旱、暴雨、洪澇。

  長江中下游地區:暴雨、洪澇、伏旱、颱風。

  華南地區:暴雨、乾旱、低溫凍害、冰雹、颱風。

  西北地區:乾旱、冰雹和暴雨。

  西南地區:暴雨、乾旱、低溫凍害、冰雹、颱風。

  2、等壓線的判讀與災害天氣系統

  等壓線是反映大氣運動和災害性天氣的載體,根據等壓線分佈判讀高、低氣壓中心等氣壓場,特別是副熱帶氣壓中心的判讀,進而判讀各種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鋒面、鋒面氣旋、寒潮、颱風等,結合相關大氣知識分析各地天氣狀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根據等壓線圖判讀災害性天氣系統――寒潮、颱風。

  3、自然災害與熱點地區、熱點材料

  從近幾年高考的命題趨勢來看,今後單一考查自然災害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對自然災害的考查將以世界和我國某一熱點地區、事件作為背景材料或者試題的切入點,從人地關係的角度加以考查。因此關注熱點事件和熱點地區是至關重要的。如考查太陽活動的知識,可以我國今年發射的“神五”飛船為背景材料切入設問。再如三峽水庫開始階段蓄水會不會導致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我國與印度每年的旱澇災害及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