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

  中國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風水學內容。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我國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內蒙古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天山山脈,祁連山脈,阿爾泰山脈,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④水資源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佈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佈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佈

  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佈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④醫學寶庫----藥用價值 ⑤熱帶雨林不僅屬於當地國家所有,而且屬於全人類所有.***全球性***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佈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A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B移民亞馬孫平原 C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

  ②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

  ③ 森林

  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

  ④ 加強森林緩衝區建設 。

  ***二***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汙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三***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佈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蔘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其他知識:

  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 最高。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A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B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C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四***

  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嫩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鬆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鬆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鬆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江三角洲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江三角洲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曆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長江三角洲人口越來越稠密。***人口遷移***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江三角洲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