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下冊資訊化社會知識點總結

  不定期的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有利於知識點的掌握。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

  資訊化基礎知識

  1. 資訊化涵義 資訊化,在我國港臺地區習稱為資訊化。它是一個外來的概念,最先起源於 60 年代的日本。 1963 年, 日本學者 Tadao Umesao 發表了一篇題為 《論資訊產業》 的文章,從分析產業發展原因的角度,在研究工業化的同時,提出了資訊化的問 題。當時,雖然作者並沒有正式使用“資訊化”這一術語,但是這篇文章一發表, 就立刻引起了日本學術界、政界、企業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注意和熱烈討論,並導 致了資訊化概

  唸的產生。1964 年 1 月,日本的 Kamishima 教授發表了“資訊社 會中的社會學”一文,第一次使用了“資訊社會”概念。 資訊化概念從一產生就與“未來”社會、後工業社會相聯絡。西方普遍使用 “資訊社會”和“資訊化”概念也是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後期才開始的。隨著信 息化在實踐中迅速推進, 人們對資訊化概念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和豐富起來,一 些人根據自己的理解, 從不同角度對資訊化的概念重新加以定義,從而形成了不 同的觀點。 發展到上世紀 90 年代,國內外關於資訊化的定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認為, 資訊化是指資訊科技和資訊產業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 益加強,併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資訊化有三個相互聯絡的主要方面:一是資訊 技術本身的發展***微電子***及其產業化;二是基於資訊科技的資訊產業***包括信 息裝置製造業、資訊傳輸業和資訊服務業***的發展;三是資訊科技手段在經濟和 社會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這種觀點是由科技界的專家提出來的,其新意在於它把 資訊化按“技術-產業-應用”的邏輯表述出來,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大力 促進高新技術應用,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路。 第二種認為,資訊化就是利用現代電子資訊科技,實現資訊資源高度共享, 發掘社會智慧潛力, 推動經濟和社會優質發展。資訊化概念的這種觀點最初是由 資訊內容提供者提出的, 其新意在於特別強調資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認為信 息化的本質是實現資訊資源的高度共享,充分發掘社會智慧潛力。資訊科技的應 用只是手段面不是目的, 應用資訊科技的目的是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實現資訊 資源的共享,從而再通過“智慧潛力”的提高,達到“優質發展”的要求。 第三種認為, 資訊化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資訊科技改造國民經濟 各個領域, 加快經濟的發展。 資訊科技和資訊產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支 柱,而且是一個“發動機”,可以推動其他產業部門的更新換代和現代化;二是 利用資訊科技提高國民經濟活動中資訊採集、傳輸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個國民 經濟系統執行的生產率和效率, 要將資訊科技的應用推廣到每一個經濟單位。這 種觀點的新意在於它強調了資訊手段應用的效用與價值。

  目前,我國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所謂資訊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量 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資訊與知識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採用 現代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從而極大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 2. 國家資訊化

  我國的國家資訊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 活的各個方面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深入開發,廣泛利用資訊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程序。 這個定義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實現四個現代化離不開資訊化,資訊化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二是 國家要統一規劃、統一組織資訊化建設;三是各個領域要廣泛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深入開發利用 資訊資源;四是資訊化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

  3. 資訊高速公路 “資訊高速公路”, 是一個集通訊網路、計算機、資料庫以及日用電子產 品於一體的電子資訊網路。 “資訊高速公路” 的正式名稱是 “國家資訊基礎設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wre***計劃。它包括三個要點:***1***敷 設覆蓋特定地域的光纖網路。***2***用光纖網路連線所有通訊系統、資料庫、電 信消費設施。***3***讓光纖網路能傳輸視訊、聲頻、數字、影象等多媒體。 4. 網際網路

  因特網路是冷戰時期美國軍方科研和國防需要驅動下的產物。50 年代中期,美國 MIT 為美國空軍開發出了 半自動地面防空警戒系統 SAGE,這大概是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系統。1963 年,全美航空公司訂票聯網系 統開始投入使用。1969 年,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規劃局***ARPA***建立一個對現代因特網有重要影響的網路系 統,ARPANET。該系統把 UCLA、UCSB、Stanford、Utah 四所大學的計算機通過網線連線起來了。上世紀 80 年代末,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網路系統 NSFNET 取代了 ARPANET,在全美範圍內形成了功能強大 的網路系統,並逐漸發展演化成如今的因特網。 因特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國際網際網路,它是由全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區域網相互連線形成的,網路之 間的通訊採用國際標準的 TCP/IP 傳輸協議***解決了不同軟硬體平臺、不同網路產品和不同作業系統之間的 相容性問題***來進行。Internet 具有接入方便、網路開放、資源豐富、收費低廉等優點,因而發展十分迅 速。1993 年以來,全球因特網使用者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2002 年底達 6.65 億,預計 2004 年全球互聯 網使用者可達 10 億。截止今年 6 月底,我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已達 5323.46 萬戶,其中,浙江省約為 334.06 萬戶, 列全國第四,中國網民數量目前已達到 6800 萬,在半年內增長了 890 萬。

  5. 中國因特網

  中國因特網的發展歷程大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1994 年***。這一階段是*** CE-Mail 使用階段,我國通過撥號與國外連通***, 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 Email 通訊功能。 第二階段***1994-1995 年***。這一階段是教育科研網發展階段,我國通過 TCP/IP 連線,實現了因特網 ***Internet***的全部功能。

  第三階段***1995 年至今***。這一階段是商業應用階段,此時的中國已廣泛 融入了因特網大家族。 6. 資訊科技產業的技術與產品範圍

  一般認為,資訊科技產業的主要技術和產品範圍: 一是多媒體技術,其中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個人計算機技術、液晶等高清晰度顯示技術等。 二是資料儲存和處理技術,其中包括超巨型和超微型計算機技術、語言識別和神經網路等智慧計算機技術、 分子電子技術、計算機免疫系統技術等。 三是傳輸技術,包括光纖和衛星等通訊技術、數字聲像技術、各種調製和解調技術、各種感測器技術、交 互式網路技術等。

  7. 國民經濟產業的資訊化

  與國民經濟產業資訊化相聯絡的三個方面是指: ***1***資訊產業包括資訊產品與裝置製造業,資訊傳輸流通業和資訊服務業的發展。 ***2***資訊科技包括微電子、計算機、網路通訊、多媒體技術的產業化。 ***3***資訊科技手段在經濟與社會領域上的廣泛應用。

  8. 中國公用多媒體資訊網

  中國公用多媒體通訊網是中國電信投資建設的一個面向公眾、具有中國特色、以中文為主的多媒體資訊服 務網。它包括: ***1***網路組成 中國公用多媒體通訊網的網路結構分為兩級:骨幹網和省內網。骨幹網是多媒體通訊網的高速、骨幹 通道。骨幹節點目前有 8 個,分別設定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武漢、南京、西安和成都;省內網是 多媒體通訊網在各地區的組成部分,面向使用者接入和本地使用者互連,省內網之間通過骨幹網實現互連。 ***2***IP 地址及域名分配 中國公用多媒體通訊網採用由國際標準組織***IETF***的 RFC1597 文件規定的保留 IP 地址,使用其中 的 10.0.0.0—10.255.255.255 的 A 類地址段。 全網公共伺服器的域名統一在二級域名 cninfo.net 下分配。網內域名解析系統分二級設定。骨幹網內 設定頂級域名伺服器,解析三級域名;省內網設定省內網域名伺服器,解析三級以下的域名。 ***3***業務定位 中國公用媒體通訊網的承載業務範圍很廣,可分為 10 類。 ●多媒體資訊檢索業務。可應用於:電話號碼簿查詢、電信計費查詢、圖書情報檢索、新聞檢索、商 品供需交流、法律法規諮詢等各種基於資料庫檢索的資訊服務系統。 ●科學計算及資訊處理業務。可應用於:軟體共享、遠端計算機輔助設計業務等。 ●***業務。可應用於檔案傳送、報刊訂閱、商業信函等多種業務。 ●事務處理業務。可運用於:股票委託交易、電子報稅、客房預定、辦公自動化等各行各業的事務處 理系統。 ●多媒體會議業務。可應用於:公眾多點多媒體會議業務、虛擬專網中的多媒體會議業務、多點電話 會議業務等。 ●多媒體資訊點播業務。可應用於:新聞點播、影視點播、音樂點播、遊戲點播、卡拉 OK 點播等。 ●電子商務。可應用於:無紙貿易、電子銀行、電子稅務、網上商店以及其他需要交易或付費行為的 服務業。 ●多媒體遠端醫療。可在遠端診斷、遠端手術示範、遠端專家會診、高清晰醫療影象傳送、醫學資料 庫查閱等醫療領域廣泛應用。 ●多媒體遠端教學。可應用於:教學節目點播、教學資料檢索、題庫系統、線上輔導、人-機互動遠 程教學及人-人互動遠端教學等。 ● 虛擬專用網業務。可應用於:跨地區企業內部專網、專業資訊服務提供商服務網、辦公自動化系 統等。 ***4***使用者分類 多媒體通訊網使用者分為三類:一是資訊消費使用者;二是信源使用者;三是虛擬專網使用者。第一種使用者根 據收費賬號種類的不同又分為三類:網內有權註冊使用者;網外有權註冊使用者;電話主叫號碼使用者。 ***5***使用者接入方式 多媒體通訊網提供多種使用者接入方式:經 PSTN 撥號接入***使用者通過電話撥號方式,撥打“169”統一

  特服號接入多媒體通訊網***;經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撥號接入;經數字資料專線接入;經分組網專線 接入;經幀中繼專線接入;ATM 寬頻接入。 ***6***平臺管理系統 中國公用多媒體通訊網是多媒體通訊的公共平臺, 其平臺管理系統包含資訊導航系統、 網路管理系統、 使用者管理系統、信源管理系統、計費和漫遊系統等多個子系統。

  9. 資訊化小區與寬頻社群

  資訊化小區是指通過對小區的資訊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使小區使用者能以多種媒體***如電話、傳真、 電視、計算機等***和多種方式***圖文、聲音、視訊影象等***獲取小區內外資訊、進行資訊交換和資源共享, 具有較高資訊互動水平的住宅小區。這些資訊基礎設施包括:小區綜合佈線系統、小區通訊網路、小區計 算機區域網、小區 CATV 網等。小區的資訊化系統是實現家庭資訊化。

  寬頻網在港、臺地區稱“寬頻網路”或簡稱“寬頻”。寬頻只是一個相對概 念,其實並沒有很嚴格的定義, 我們知道,雖然在短短几年間,撥號上網的速 率就從 14.4Kbps 上升到了 56Kbps,然而受限於電話線路的品質,56Kbps 應該 是一般 Modem 的極限了。 因而,一般是以目前撥號上網速率的上限 56Kbps 為 分界,將 56Kbps 及其以下的接入稱為“窄帶”,之上的接入方式則歸類於“寬 帶”。 寬頻網指的是相對於電話線上網來說的高速的上網方式,原來的撥號上 網的上網方式由於受頻寬的影響只能提供單一的接入服務,而且佔用電話線,上 網費用昂貴,使大多數的人上網還停留在只收收 EMAIL 的基礎上。 寬頻社群是指在生活小區內使用寬頻網路,通過寬頻綜合接入與 CHINANET 連線或與公司的 連線, 住戶就可以通過寬頻網路與辦公室連線,實現在家辦 公,同時,還可以實現網上醫療、視訊點播***VOD***、交友聊天、網上購物、網 上炒股等。 互動寬頻社群還可以提供小區智慧化住宅的所有服務, 實現可視對講、 消防報警、煤氣洩漏監控、三表***水錶、電錶、煤氣表***抄送等服務。 10. 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資訊鴻溝,就是資訊化水平的差距,它是指當代資訊科技 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它既存在於資訊科技的開發領域,也存在於資訊科技的應用領 域,特別是由網路技術產生的差距。數字鴻溝對因經濟、技術發展及資訊化的差距而導致的差距表

  現為存在於對資訊的掌握、擁有、控制、使用能力上的差別,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 展中國家之間、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 從我國看,在不同區域、不同所有制、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群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著 數字鴻溝。從政府層面看,中央到地方政府,及至鄉政府,對資訊的獲取能力遞減;從區域看,從北京市 中心向外走 100 裡就有數字鴻溝。當我們在探討數字鴻溝、在討論資訊化、在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網路這 項革命性技術的時候,有些地方可能還在關注著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數字鴻溝是多種複雜的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是由經濟、技術、社會、體制、政治、文化各方面因素 所導致的結果。其結果就是你知道的我不知道,你掌握的市場資訊、人才資訊、技術資訊、社會資源資訊, 而我不掌握、或掌握得不夠;當你已經開始在籌劃市場戰略、管理戰略和投資戰略時,我在那裡還不知該 做什麼;你能做的而我不能,你擁有的資源而我沒有,你都走了三步我才知道起步,結果導致在發展上的 不同步,在水平上進一步擴大差距。

  11. 資訊孤島

  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關鍵問題是要整合和應用資訊資源。在過去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大規模資訊化建設中,中 國已擁有了大量的厚重的資訊資源,有強大的網路,有龐大的各種資料庫,有大量的支援各部門業務管理 的應用軟體。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體制的原因,這些資訊資源被分散異構了,分散開發或引進的資訊系統, 互相之間不能資訊共享,形成了許多缺乏共享的、網路化的資訊資源,這就是所謂的“資訊孤島”現象。

  “資訊孤島”在技術上帶來的不良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資料的一致性無法保證;***2*** 資訊及時共享、反饋難;***3***資訊需要重複多次的輸入。 例如,某供電企業的內部網早已開通,計算機應用已經“遍地開花”:用電營業、生產技術、客戶服務、 計量、安裝等部門都各有多個獨立執行的計算機應用系統或模組。這些系統或模組,有上級部門下發推廣 的,也有自行開發或引進的。雖然它們在供電生產經營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業務人員越來越感到不好 用。例如,電錶更換業務,需要報裝部門先錄完使用者名稱、地址等舊電錶引數,打印出報表後,送到計量部 門錄入新電錶引數,再拿回報裝部門錄入安裝資料。這種應用的孤島,主要由於其應用底層沒有一個可以 很好擴充套件的基於網路的共享資料庫。其實,如果在網路中建立報裝和計量這兩個應用的共享資料庫--集用 戶名、地址、舊電錶引數、新電錶引數於一體,實現異地存取,報裝和計量部門兩個“孤島”也就因快捷 的資訊流動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