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素材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下面網要分享給你的是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希望我們的文章你能喜歡。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篇1

  端午節吃粽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買來了一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裡,準備明天包粽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聞見廚房裡飄出一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於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一起包粽子。我先在糯米堆裡拿出一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一個大蛋黃,還在每個角上各擺了一塊肉,然後在水盆裡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麼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捆到後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為什麼要包粽子?外婆說:“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志而跳江自尺,老百姓知道後,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屍體,最後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裡扔,不讓江裡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吃粽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於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粽子,終於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篇2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於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殺了。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還將食物扔進江裡,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棕子、吃棕子。

  每逢端午節,我家也要吃棕子,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棕子。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棕子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棕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鹹肉餡的。我最喜歡鹹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鹹鹹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鹹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節,有美味的棕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麼不喜歡呢?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篇3

  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軍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作文篇4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沒錯!

  端午節,這個隨著幽遠的歷史一起走來的傳統節日,現在已成為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了,喏,從端午例行的三天國假,就能看出中國人對於端午節的青睞了。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端午之日漫步於街了,一種濃郁的節日氣息與風兒同行,吹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處必定熱鬧非凡。不同於家鄉閩浙一帶,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江淮人家的家門上多是懸掛著艾葉菖蒲,據說也有祛魔驅鬼之效。但這些並非我最在意的,說到我最在意什麼,那自然是激盪人心的賽龍舟了。

  出了家門右拐直往前走,不要五分鐘就是十七橋了,橋下的河流雖不著名,但每年的東圃鎮的賽龍舟都是從這兒訖始的。你看,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停放著一艘艘被紅漆漆滿船身的龍舟,碧綠的水,透紅的船乍一看活像黛綠的錦緞上鑲著盛開著紅牡丹。船裡的競賽者,以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居多,也有少數的中年人。每船十三人,十二個槳手,一個鼓手。黝黑的肌膚是他們共同的標誌,也是力量的象徵。

  鑼聲響起來,比賽開始了;鼓聲響起來,隆隆、隆隆、隆隆,冗雜卻不乏節奏,疾速而卻不乏力量。兩旁的紅槳像一條條金紅色的大鯉魚,跟著鼓聲整齊歡快地跳躍。超過了!超過了!一隻紅艇漸行漸速,如離弦的箭一般。觀眾們的心驀地緊張起來,與牛皮鼓面共同跳躍,呼喊聲、鼓聲匯成一片。另一隻船當然不甘示弱,也迅速追了上來,兩船旗鼓相當,猶如二龍水中爭霸,鼓聲立即電閃雷鳴一般,兩岸的人更歡了,吶喊聲更大了。終點快到了,只見三隻船如疾馳的戰馬齊頭並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遲緩!冠軍出現了,喝彩聲,鼓掌聲響成了一片,在水面上激盪!

  過了一陣子,人們端來了清香四溢的糯米粽子,但這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把它扔下河裡,以祭祀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投江之日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但人們永遠懷念著他。是啊,那些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全心全意的人,是千百年,直至永遠也不該被忘卻的。今天,我們仍以屈原為驕傲,我們會用我們的快樂永遠紀念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