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作文教案

  1:試論蘇軾詞的創作追求

  內容摘要:

  中國的唐詩宋詞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詞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寶庫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詞自問世以來,一直是遷客騷人抒發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現載體。在蘇軾之前,詞一直被視為“小道”,多被用來描寫男歡女愛、離愁別恨,以清麗婉約當行,長於比興,雖詞意含蓄,但境界狹小,風格纖弱。而蘇軾,卻突破了詞的“豔科”的成見,擴大了詞的寫作題材,提升了詞的藝術境界,豐富了詞的創作風格,使語言更清新質樸,詞遂成為“句讀不葺之詩”。在詞的發展史上劃下了一條分界線。

  中國的唐詩宋詞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詞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寶庫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要是探討詞文學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談到蘇軾。宋詞是宋代文學的驕傲,與唐詩並列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瑰寶。蘇軾是文學史上的大作家,是北宋首屈一指的文豪,他的詞作直接表現了他正直耿介的性格和曠達超然的人生態度。

  蘇軾生活在北宋王朝由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他的一生飽經仕途坎坷浮沉:王安石變法,蘇軾表示反對,隨即出任杭州、密州、徐州等處地方官;又因寫詩被指為“謗訕”朝政,在湖州被捕入獄,即所謂的“烏臺詩案”;接著貶到黃州;哲宗時召回為翰林學士。紹聖初年,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又被貶到廣東惠州,後遠徙昌化。蘇軾的一生,深受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周瑜、陸贊等安邦治國的人物,渴望有所作為;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因而形成了蘇軾特有的世界觀——“既有慷慨用世之志,又有超然曠達之懷;既有‘濟天下’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亦有‘獨善其身’的對自已個體生命的珍惜之情”。①

  蘇軾由於政治上的挫折,宦海中的浮沉,又受莊子及禪宗影響較深,形成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廣博的知識修養,所以,表現在文學創作上,其詞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方面面,都有新的突破。縱觀蘇軾一生,曠達樂觀、熱愛生活像一根紅線,貫穿他曲折人生的始終,從而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創作追求,為中華民族瑰麗多姿的文化旅程,樹立了一座豐碑。


 

  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一位成功人士在晚年曾感慨道:“回首昔日,留在我記憶中的並不是那成功的喜悅,倒是那曾經苦苦的追求,最能引起我的懷念。”

  一位登山者說:“我登山是因為想看山頂的雪。”山頂的雪,牽引著每一個上山的人,只是每人都有自己選定的路徑和方式。

  追求產生於一種人生定位,追求的意義在於它有血有肉的過程。請你以“追求”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寫作提示]

  確立人生目標,樹立人生理想,用自己選定的方式和路徑去實踐去追求,其中必然有美好的價值、感人的經歷和深刻的體驗。作文時可著眼於追求的意義,可立足於追求的目標,也可從追求的過程入筆;可記敘親身經歷,可發表議論,還可以學習借鑑《<寬容>序言》等佳作的寫法,通過虛構一個動人的故事,想象並展現追求理想的艱難過程和美妙結果。

  [例文]

  追求是幸福的

  靈傑

  追求一輪紅日,便將強壯的身體化作了山巒去托起它;追求一個夢想,便將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線上去迎接它;追求一種成功,便將自信的力量去化作風景去展現它。

  追求者上路了,他頭頂烈日腳踏黃土,讓驕陽晒著黝黑的胸膛,讓熱浪夾著乾燥的塵土,裹擁著向前走去,要走多遠?不知道,要走多久?也不知道。

  懷著那顆滾燙的心,渾身淌著堅毅的血,含著心中那個不滅的追求,他繼續向前方走去。追求者走得沉著,走得堅定,走得執著,走得自信和勇敢。

  追求者進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說:“年青人,別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會磨破你的雙腳。”追求者粲然一笑:“前方是我追求的目標,那裡有我的理想,什麼碎石,什麼粗砂,就讓他們磨破我的雙腳吧!就讓那淌下的一行血跡化成一粒粒的種子吧。待我找到甘泉,這裡便是綠洲。”

  他依舊不停息地向前走,依舊走得沉著、堅定、執著、自信、勇敢。可換來的仍是驕陽與熱浪,追求者的雙脣乾裂了,腳磨腫了,他昏倒了,但在那依稀的視野中,他彷彿看到了綠洲,看到了希望,風沙對他說:“歇歇吧,勝利就在前方。”追求者說:“不!越是在最後,就越不能放鬆。只有堅持,才能找到真正屬於我的勝利。”追求者拖著疲憊的身軀,緩緩向綠洲爬去。

  這便是追求者的生活方式,這便是生存者的生命軌跡,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才體會到一個真正追求者應該得到的,才體會到一個追求者的幸福。沒有什麼是可怕的,沒有什麼可以擋住我的道路。沒有,什麼都不能擋住追求的路!

  你、我、我們,也在追求著各自的夢想,儘管我們的腳步還很稚嫩,我們的路還很漫長,但是,只要我們像那位追求者一樣鍥而不捨,勇敢跋涉,那麼,你的一次次勇猛搏擊,必會換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那時,我們就可以驕傲地說:我已用汗和淚甚至血構成了自己的完整人生,而且還擁有了最神聖,最珍貴的自信與尊嚴。

 

  3:桃花源裡可耕田?--談《桃花源記》與陶淵明的追求

  《桃花源記》--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千字名篇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他所極力描繪的是田園生活中寧靜、美好的一面。你看:"土地平曠,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一切都極瑣碎,極平常,然而又極親切,極真實。浮現於我們眼前的,儼然一幅"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牧歌式田園風光。這裡沒有喧鬧,沒有鬥爭,沒有災難和不平。人們不禁會問,這一切難道是真實的嗎?

  根據史書的記載,陶淵明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政治矛盾異常尖銳,社會生活動盪不寧的時代。一方面是"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宋書·武帝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就發生在隆安三年***399***。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內部又爭權奪利,連年征戰。先是王恭、殷仲堪與王國寶的兵禍連結,接著又是桓玄、劉毅等的連年火併。陶淵明生活的江州,地當荊、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稱"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敗,乃至男不被養,女無匹對",到處是一派殘破景象。陶淵明不去反映社會基本矛盾,而去極力描繪牧歌般的田園生活,難道這可以說是真實的嗎?我以為仍然是真實的。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與黑暗現實截然對立的價值觀念。陶淵明作為一個田園詩人,用王國維的話來說,是"理想的"而不是"寫實的"。他在這裡描繪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田園生活,而不是當時農村的實際景象。說它真實,指的是理想和這種對理想的追求是真實的。

  那麼,《桃花源記》中的"現實"究竟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理想呢?

  首先,《桃花源記》表現了詩人希望有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不要綱紀朝規、名教禮法的公天下的理想大同時代。陶公在《桃花源記》中向我們描繪了"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取消了朝代,當然也就沒有了你死我活的紛爭,沒有了戰爭。"秋熟靡王稅",這是否認了政權,陶淵明簡直成了"共產主義者"了。請看陳寅恪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桃花源記》為描寫當時塢壁之生活,而加以理想化者,並非無根據之文也……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無君臣、官長、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雖有父子無君臣’之句深得其旨。蓋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藉以表示其不與劉寄奴新政權合作之意也。"不管陶淵明的理想來自何處,他筆下的"準共產主義"卻是無法抹去的事實。在我看來陶淵明的否定君權很大膽,這是他的祖師爺們所不敢的。不過這與他生活的環境有關,"亂"與"篡"使他對君權的權威性產生懷疑,忠"晉"使他不屑於承認其他的野心家。不過,陶淵明最終還是無法超脫,只不過由現實遁入精神的追求而已。

  其次,陶公在這篇千字文中還表現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以及儒家的"制民以產免於飢寒"的王道理想。"土地平曠,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安其居者也;"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者也。我最近在《文匯報》上讀到一篇文章說"龍興武先生在近期出版的《學術月刊》著文說:"陶公筆下的桃花源不是虛無縹緲,它的原型是湖南湘西武陵苗族古代村落。"但我以為陶淵明描繪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田園生活,而不完全是當時農村的實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