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中華傳統文化戲曲七年級作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個劇種,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韻味以及內涵。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希望你們會喜歡。

  篇1

  我國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可如今,卻要面對是去?還是留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電影,電視,幾乎沒有人關注戲曲。在以前,爺爺在沒事的時候就會聽聽戲曲。可現在,爺爺閒的時候卻不是看戲曲,而是看電劇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俗話說:要想知道果子甜不甜,最好親口嘗一嘗。戲曲也是如此,只有親身去體會,才能知道它的奧妙。

  生活中的美是靠大家的眼睛去發現的,而戲曲中的韻味則需要大家去細細品味。

  中國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在以前,戲曲是人們喜聞見樂的文藝形式。而現在,人們休閒的方式卻是看電影,電視,逛街。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曾接觸過戲曲。

  在老家,有一位十分喜愛戲曲的老人曾說過:“戲曲的舞臺上儘管沒有崇山峻嶺,河流湖泊,沒有狂風驟雨,驕陽似火,但演員可以憑藉虛擬的表演,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如京劇《三岔口》,僅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靠演員的精湛技藝就表現出了小編?

  爺爺跟我說過“在老家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唱戲的人來我們村。沒到這時候,村裡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很開心,到唱戲的時候,舞臺旁邊就會站滿人,唱戲人精彩的表演常常會贏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到了結束的時候大家都戀戀不捨。然而,當村裡有了第一部彩電的時候,大家沒事的時候都圍著電視看春晚,每年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以前是一村的人,到後來大家家裡都有電視時,看戲的只剩下兩三個人,到最後唱戲的人都不來了。”時代在進步,可我們藝術瑰寶卻在消失。

  現在的“90後”“00後”的大部分人都說戲曲過時了,老土,而去追求他們所謂的時尚,流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中國的戲曲是獨一無二的,然而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獨一無二的戲曲正要面臨著失傳。

  我們應該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文化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的韻味。

  中國傳統戲曲是去?是留?決定權在大家手裡。

  篇2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裡的“頌”,《楚辭》裡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誌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湧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裡,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篇3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積澱了大量的豐富藝術文化,中華戲曲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熱愛中華傳統戲曲,是受爺爺的影響。傳統戲曲,如同宇宙中一顆並不耀眼奪目的恆星,雖然若隱若現,但它始終保持自己的韻律。

  起初並不懂何為越劇。小時候看到爺爺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觀賞越劇紅樓夢,看他時不時還饒有趣味地跟唱一兩句。那時起,我便被裡面俊秀的古裝男女、華麗的衣著首飾、富有戲劇的愛情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爺爺耐心的解說下,越發覺得越劇唱詞韻味,曲調朗朗上口。於是,我逐漸從對越劇的一竅不通到欲罷不能。

  首先是它的音樂。越劇起源於浙江,在上海,浙江一帶流行。西湖之水的滋潤,秦淮煙波的薰陶,使得它的曲調格外地細膩,另外,配上吳語作為唱詞,無論是細細聆聽還是低吟淺唱,都覺得它曲調柔情,情思綿綿。在加上越劇各具特色的流派唱腔,穩健敦厚的範派,清脆甜美的傅派,委婉明麗的王派……總能把人物的苦樂悲歡以及內心的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是它傳神的表演。像著名的扇子功、水袖功乃至越劇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根據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設計的,有眼有板,韻味十足。這些便構成了越劇非凡的藝術魅力。古往今來,《梁祝》、《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等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無一不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總是習慣性地沉醉於悠揚的越劇中,那是一個無人能打擾的世界。音調在高潮中拉得如泣如訴,婉轉低迴,昂揚直入雲霄又戛然而止,一線收束,把韻律插入靈魂又兀自靜默,讓人如痴如醉。漸漸地,發現越劇中蘊含著豐富的古典文化。且不說舞臺上展現的古代社會的人情百態、風俗習慣,單是唱詞中的古代詩詞就讓我受益無窮。陸游的《釵頭鳳》、李清照的《聲聲慢》等經典詩作我都是在《沈園絕唱》和《李清照》中記住的。

  此外,抱著求知似渴的態度,我又瞭解到了更多關於中國傳統戲曲的知識。知道除了輕轉柔婉的越劇之外,還有雍容華美的京劇、典雅精緻的崑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魅力、韻味及內涵。同時,我也瞭解到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似乎有點站不住腳跟,日趨被人們淡忘。人們似乎更熱衷於“棄之戲曲,投之流行”。當今世界的藝術形式日漸豐富了,傳統戲曲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我從不盲目地追求流行,我深愛著祖國的傳統文化。我始終覺得,傳統文化是無可替代的。我喜歡深夜裡一個人靜靜地坐著,閉目養神,聽一段戲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清茶,看一會兒戲曲節目,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化精髓。同時,我也愈發地明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戲曲文化,我經常和同學們到大街上宣傳或者開展一些有關戲曲的表演節目。是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中國的戲曲藝術文化生生不息!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