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成語典故簡短

  成語是漢語發展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它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之中,音律和諧,形式簡潔,寓意豐富,在漢語的歷史發展演變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十行俱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記億力很強。他四歲開始識字讀書,能夠過目不忘;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梁武帝對蕭綱如此好學非常高興。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當面出了一個題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蕭綱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筆來就寫。不到一頓飯的功夫,寫成了一篇詞句整齊對偶的驕文,擅長文學的梁武帝一看,字的聲韻和諧,詞藻華麗,不禁讚歎道:“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

  東阿王是三國時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的封號,由此可見梁武帝對蕭綱評價之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據說他閱讀的能力很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同時閱讀下去。用這樣的速度讀書,當然能博覽群書,寫起詩賦文章來也得心應手。

  十一歲那年,蕭綱被任命為宜惠將軍、丹陽尹,開始處理郡裡的各種事務。他雖然還是個少年,但因為讀的書多,知識廣博,因此處理事務有條不紊,頗有見地。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因長兄蕭統去世,被立為太子。從此,他就長期住在宮內,經常和當時著名的文士徐漓、廈肩君等人一起吟詩作賦,過著悠閒的官廷生活。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長期屬於深官,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輕靡緒豔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詞賦格調低下,當時被稱為”宮體。”

  公元549年,軍閥侯景率匆叛軍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憂憤而死。蕭綱即位,為梁簡文帝。過了兩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篇二:捨我其誰

  孟子想到齊國施展自己的雄圖大志,也很希望齊國君王能像歷史上的商湯和周武王那樣有作為。他到齊國後,齊王很高興,並且任用了他。但孟子總感到不理想,於是決定離開齊國。但他在離開時,心裡又是矛盾著的,很想齊王能親自出面來挽留他。後來,儘管齊王也親自到孟子住處見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並沒有表示要真正留他。孟子出京城臨淄到齊國西南部的晝地後,住了3天才走。途中有人問孟子為什麼這樣慢騰騰地,孟子說,我自認為還是太快了呢。我想齊王也許能最終改變態度,把我召回去。齊王如果用我,何止齊國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夠得到太平。

  在迴歸的路上,又有一個名叫充虞的人問孟子,說:“老夫子現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樣子,從前我聽您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時,此一時嘛。每過500年必定有位聖君出現,而這當中也必定會有命世之才出來。從周朝到現在,已經過去700餘年了。論年頭,早超過***500年***了;而以時勢的發展來考察之,則現在正該是出聖君賢臣的時候了。老天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麼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有誰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篇三:不識時務

  東漢獻帝時,政權完全操眾在大臣的手中,漢室已經面臨危機,作為皇帝的子孫劉備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可是他始終找不到好的根據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當時很有才學的隱士司馬徽。司馬徽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問明瞭情況後對劉備說:你之所以沒有很好的機會,是因為你沒有好的人才幫助你。劉備想了一會兒,不明白地問說:幫助我的人都很有才華,糜竺和簡雍兩人能文,張飛和關羽能武。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呀!司馬徽笑著說:他們確實很有潛力,可惜都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不知道時事,更不明白該如何來適應時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應該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夠通權達變的人,來幫助你,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篇四:危如累卵

  晉靈公為了個人的享樂,竟動用了大批的百姓和錢財,來建設九層瓊臺。他怕臣子們反對,就下令不準任何人來規勸。荀息知道以後,跑去見靈公。靈公為了防止他的規勸和阻止,就叫人準備弓箭,只要他一開口規勸,就立刻把他射死。這時,荀息明知道情勢緊張,仍故作輕鬆的說:“大王!我學到了一種好玩的小技藝,特地進宮來表演給大王看!”靈公一聽,就立刻撤了弓箭。荀息便認真的把九顆棋子堆起來,然後再把雞蛋一個一個的加上去。旁邊的人都害怕的屏住呼吸,而靈公自己也驚慌的說:“危險!危險!”荀息慢條斯理的說:“這有什麼危險?還有比這個更危險的呢!”靈公禁不住的問:“快說給我聽聽。”這時,荀息直起了身子,沉痛的說:“為了建造高臺,弄得國庫空虛,鄰國將要侵略我們,這樣下去,國家遲早是要滅亡的。”靈公這才醒悟,立即下令停止造臺。

  篇五:不自量力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