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結晶。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兵不厭詐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兵不厭詐的意思:

  【解釋】: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儘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難一》,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託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在這個故事中,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避免發生衝突。

  兵不厭詐造句:

  1*** 商場上競爭激烈,兵不厭詐的招數層出不窮。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從中判斷真假時,切莫輕舉妄動。

  2*** 兵不厭詐,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權謀,善於用兵者無不深諳此道。

  3***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兵不厭詐,足智多謀。

  4*** 兵不厭詐,詐敗佯輸也是一種兵法謀略,兵家只需要結果,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5*** 你制定策略可以遵循兵不厭詐的原則,但是很多職業道德的禁區你還是不要輕易的跨越,那是雷區,會把你炸的粉身碎骨。

  6*** 誠信是待人接物應該遵守奉行的,你怎麼可以拿來與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相提並論呢?

  7*** 你沒聽過兵不厭詐嗎?不如此,我們怎能掌握先機打敗對方呢?

  8*** 你不是說我打不過你麼,現在死了吧,這就叫做兵不厭詐!

  9*** 你如果想要取勝,就得使點心機,佯輸詐敗以誘敵深入,畢竟兵不厭詐啊!

  10***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中國的軍事分析家孫子就曾寫道:"兵不厭詐"。

  11*** 我說瘋霸子,你是不是腦子進水啦?看清楚我們這是在幹嘛,我們這是在戰場上廝殺,這沒有什麼陰不陰的,這叫兵不厭詐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