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典故秦朝時期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習俗。漢語成語有形式簡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民族特色鮮明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篇二: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項羽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宋義仍舊自顧飲酒,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擁護項羽為上將軍。

  隨後,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過黃河之後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xiāo***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篇三:約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咸陽,他本來只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裡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張良極力勸說,講明秦王即因荒淫無道而亡,若劉邦進宮作樂,就會重蹈秦王覆轍,早晚以失敗告終。劉邦這才覺悟過來,他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說:“父老忍受秦嚴厲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諸侯及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誰即稱王。現在,我同父老們約定三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輕重治罪;秦國的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了。”此約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

  現在,凡事先講定規則,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時,人們常用成語“約法三章”概括。

  篇四: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開啟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