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

  你知道成正比的量會有哪些嗎?教師們在教授完這些課程之後會有怎麼樣的教學反思呢?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

  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著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

  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有下面幾點反思:

  1.學習方式的一點點轉變,帶來學習效果的一大塊進步。

  要改變以往接受式的學習,多給學生探索、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在正比例的練習中,學生都能夠用除法去驗證結果是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見教學效果非常好。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放慢學習速度,有助於概念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正比例意義一課包含的難點很多,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影象都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把這些知識都集中在一堂課中,學生囫圇吞棗,理解得不深不透。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於正比例的意義,並且在發現規律上重點著墨,看起來好像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重點詞“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的含義,為後繼學習掃清了障礙。

  3.一點點遺憾

  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的竿高與影長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夠讓學生到外面實際測量一下,會更有說服力。

  ***二***

  成正比例的量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之後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徵,並能根據圖象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讓學生感受“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隨著增加”但是比值不變,這一點最最重要。

  為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運用概念,概念歸納出來後,引導學生找準把握概念的“關鍵詞”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這個問題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後面運用概念作有利指導。

  在判斷兩個量成不成正比例的練習時,很多同學們表現出心裡明白卻不會表達的現象。我知道,這是他們是沒有把握正比例的意義造成的。再遇到判斷時,我應該多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

  ***三***

  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安排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聯想、觀察、討論、類推、驗證中總結了正比例的意義,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地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無論是學生對正比例過程的描述,還是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系統比較與認識,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足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讓學生體驗數學,享受成功,找到學數學自信是老師努力探索的境界,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傳統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直觀展示***課件***,讓學生理解“杯子是相同的”真正含義,從而探究變化規律。探究過程學生是比較積極的,但由於學生剛接觸成正比例,因此對其意義表達不完整,為了化難為易,我採取的填充式,建立一個表達的模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表述。

  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生積極參與,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練習中,特別是一些意思不明顯的題目,學生不假思索做出判斷的比較多,如:“圓的面積和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學生每通過分析,半徑是可變數***不一定***。針對這種情況,打算安排一節練習課,練習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要求他們要把兩個量的等量關係寫出來,再作分析比值是否一定,我相信通過下節課的練習,學生對正比例掌握是比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