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優秀的申論範文閱讀對內蒙古備考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提升旅遊“軟實力”

  人們對旅遊目的地的服務業素質、執法水平乃至當地人的文明程度,釋放出了強烈需求。

  社會新聞上升為輿論熱點,最大的意義往往不在於判斷當事者的對與錯,而在於觸碰到了社會“繃得最緊的那根弦”。“哈爾濱萬元鐵鍋魚”之所以在短短几天內迅速發酵,就是因為直接撞上了人們的旅遊體驗。

  對於消費者在網帖中提到的價格問題、執法態度、消費金額等疑問,當地都給出了迴應,認為“明碼標價”並不違規,同時公眾也確認了“鰉魚售價不在指導範疇”等認知,瞭解到實收餐費“打了七折”等事實。而對於是否“缺斤少兩”、到底“誰先動手”等問題,還在繼續核實中。好在調查組終於在15日下午聯絡上了消費者,事件的全部細節有望水落石出。應該說,當地政府部門的介入和調查比較迅速,但輿論對立的局面卻還在持續。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大家現在談論的已經不僅僅是吃魚糾紛,而是對於旅遊產業的糾結。

  根據國家旅遊局釋出的最新資料,今年春節公民出境遊人數***不含港澳地區***達到519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0%。無論是東京的銀座,還是首爾的樂天,到處可見國人“如逛超市”般提著大包小包的身影。從去年開始,中國人已經榮登全球出境旅遊消費第一位。有位遊客在接受採訪時說得很實在,“春節期間國內旅遊和一些出境遊的成本差不多,而且國外的服務、配套還好些。”遊客用腳投票,不僅反映了中國旅遊產業內外競爭激烈的現狀,也生動闡釋了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矛盾。

  中國坐擁世界上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最龐大的旅遊消費群體,這也讓不少地方政府以為發展旅遊難度並不大。當年僅僅因為一部《絲綢之路》紀錄片,就讓大批外國遊客蜂擁而至,即使當地服務配套並不完善,也足以帶火絲綢之路遊二三十年。依傍名勝古蹟、名山大川經營吃住行的店家甚至直言不諱:中國人這麼多,就算只做一錘子買賣也足夠吃一輩子。這樣的產業狀況和業態心理,一旦碰到遊客們不滿足於“上車睡覺、停車撒尿、下車拍照”,開始追求“到日本做健康檢查,到馬爾地夫拍婚紗照,到大堡礁考潛水執照”,馬上顯露出尷尬和不適。

  旅遊者對旅遊產業的期待,早已超出了我們既有的一些供給認知。旅遊體驗,不僅包括吃行住玩,旅遊產業,更需來一次轉型升級。從近年來屢屢出現的旅遊糾紛可以看出,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服務業層次、執法水平乃至當地人的文明程度,都釋放出了強烈需求。與其說遊客是在吐槽某地區的旅遊環境,不如說是在追問整體發展水平和全面管理能力;與其說輿論是在譴責旅遊產業“硬實力”不足,不如說是在期待與旅遊體驗有關的“軟實力”進步。

  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對發展旅遊業寄予厚望,期待這個產業能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實際上,開發旅遊與搞工業園、做房地產不同,尤其需要有手段平抑被旅遊拉高的物價,需要有思路提升本地文明習慣。只有那些能夠接受“最挑剔意見”的景區,只有那些真正領悟“功夫在詩外”的地方,才能修煉好管理和佈局的“內功”,做到賓客盈門。

  二

  法治中國

  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首先是法治的中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首先是法治的社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設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體現在哪裡?在黨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幸福的過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徑,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依靠憲法和法律體系才能凝聚共識和力量,保證中國社會可持續的發展與穩定。堅持依法治國,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法治中國,就是凝聚民族復興的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弘揚和踐行法治這一價值理念,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打牢深厚的群眾基礎。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內涵,也是依法行政的價值追求。要著力構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系,尊重公民和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利益分配關係,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平等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決反對任何特權。

  各級行政機關都要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程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我國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不少都與不嚴格遵守程式有關。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加強行政執法程式建設,細化執法流程和環節,著力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式現象,確保程式正義。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更加重視社會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對不依法行政情節嚴重的,要按照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有關規定,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幹部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

  各級行政機關要順應社會進步的趨勢,暢通人民群眾依法參與行政管理的途徑,為推進依法行政注入不竭動力。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不斷擴充套件政務公開事項和領域,完善政務公開的程式和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使公開透明成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公民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努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建設法治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確保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三

  支援農民工創業夢

  一段時間以來,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成為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些地方還藉機舉辦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

  辯證看待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問題,由於城鄉之間存在客觀差距,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鄉土,進城務工就業,在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加快工業化程序的同時,也對城市環境、資源的承載力提出更高要求,帶來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同時,勞動力資源長期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業和農村生產力要素水平下降,不利於城鄉之間統籌協調發展,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不可否認的是,鼓勵有條件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也有著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大城市緩解流動人口大量聚集帶來的“城市病”,有效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業,加速城鎮化程序;而且有利於穩定和增加就業,讓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創業創新之中,有利於催生新供給、釋放新需求,激發勞動力輸出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進城務工農民工返鄉創業,這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就,也是挑戰。經過幾年城市的打拼,農民工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和資本,點燃了創業的夢想。但創業成功還離不開良好的創業環境,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市場和商機。在一些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道路、用水、用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欠缺,造成農民產品銷售渠道限制、交易週期拉長等問題,使得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投資成本上升,影響了他們創業的成功率。因此,如何給予有效的政策支援,他們創造更加有利的創業環境,盤活農民工創業這一活水源泉,尤為重要。

  當下,要讓農民工創成業、不失業,需要政府和部門真正為返鄉創業農民提供多種周到、便捷的服務,從各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做好與相關職能部門的銜接協調,為創業者打通綠色通道。從近期看,要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網路通訊、道路交通設施,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條件。從長遠看,更要做好公共服務,為創業農民工提供財政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創業用地政策等創業政策支援,並加強對農民工創業的技能培訓,多措並舉降低他們創業的風險和成本。

  農民工群體,某種程度上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個孩童,也許跌跌撞撞,但有無限潛力。澆水施肥,給予扶持,定會茁壯成長。尤其是,當前語境下的農民工,早已不再是隻懂苦力的舊群體,他們的知識結構、組成部分正在發生質的飛越,我們相信,政策到位的時刻,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一定會培育出別樣的夢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