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定義是什麼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 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冬至節氣的定義吧。

  冬至節氣的定義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節***,冬至後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節***,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

  確立冬至日的傳統方法

  透過豎立表木測量至日中午時分日影長度,即常說的“華表”:

  北迴歸線或以北,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短者為夏至;

  北迴歸線至赤道之間,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夏至;

  南迴歸線至赤道之間,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夏至;

  南迴歸線或以南,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短者為夏至。

  冬至的習俗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臺灣糯糕:

  臺灣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養生:

  因為“氣始於冬至”,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