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的特點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那麼你對公共管理學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公共管理學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管理學的簡介

  公共管理學***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 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 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公共管理學***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 ,與行政管理學、政府管理學、公共行政學、行政學可以看做同一個概念,但是在一些地方又有一些區別。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公共管理學的特點

  公共管理學是70年代末期以後因為受到公共政策學科範式和工商管理學科範式的影響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

  ①研究公共管理問題

  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更重視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量分析工具的運用;

  ②研究利益關係問題

  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展開對公共機構與其它社會機構***各類企業和公共組織等***以及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問題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學的研究領域:它涉及的物件,除了政府組織管理外,還包括一般的社會公共組織、公益性組織或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的管理問題;它涉及的主題眾多,如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選擇、政府失敗、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財力、資訊***資源管理等等。

  公共管理學發展方向

  這裡認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以下3個方面所蘊含的發展方向。

  問題意識

  現代社會科學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其對這個國家發展所能夠提供的實際貢獻。這也就是說,我們固然能夠把公共管理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國內,但是,如果這些最新學術成果不能轉化為認識、研究和創新中國公共管理的學術資源,那麼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構不成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要形成這種轉化,關鍵的是要確立公共管理學特有的問題意識。這種意識的確立。基於兩個方面: 一是對公共管理學研究內容的科學把握,明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問題取向;二是對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全面觀察和科學透視。在這2方面中,第1個方面更為基礎,因為,它決定認識和把握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視角與視野。

  我們不停地討論公共管理學的學科邊界。其真實的意義和價值,實際上不在於為這個學科正名、劃界和定位,而在於回答這個學科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追求絕對,只能追求相對,抓住核心問題就可以了。認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問題應該圍繞著公共資源的組織、管理與配置展開,具體涉及4個方面問題:即公共資源的增長、公共資源的配置、公共資源的危機以及公共機構的管理。

  價值體系

  達爾在1947年的論文中,委婉地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公共行政學要走向科學化,必須與規範性價值的影響劃一個界限。所以,他認為建立公共行政科學,首先必須清楚地確定規範性價值在其中的地位。這多少帶有行為主義取向的論斷。時過境遷,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應該承認達爾提出的問題的價值,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應該有所不同。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在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可以考慮如何處置規範性價值與研究的科學性關係的問題,但是,這不等於這門學科不必承擔提供規範性價值體系的使命。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公共管理在許多方面還不是現代的公共管理,而要推進公共管理的現代化,其首要前提就是實現制度的理性化和管理者的理性化。

  現實公共管理如果是建築在非理性的基礎上,那麼任何的努力都不可能使其實現科學化。現實的公共管理缺乏走向科學化的可能,研究現實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學要走向科學化也就必然無從談起。1955年,德懷特·沃爾多在回答什麼是公共行政學這個問題時, 高度強調了行政的理性基礎。他說:“行政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高度理性的人類合作努力。”“我們可以將管理定義為:在一個行政系統中試圖獲得理性合作的行動”。“公共行政的中心概念是理性行為,即正確地計劃實現特定的期望目標的行為。”行政的特性,決定了行政的活動或者說公共管理的活動,必須有強有力的規範性價值體系支撐。這種價值體系必須解決2個基本問題:一是公共管理中制度的理性基礎和價值取向是什麼;二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的價值追求與行為規範是什麼。中國公共管理的發展現實表明,其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是規範性價值的過剩,恰恰相反,是規範性價值相當短缺。所以,如果中國公共管理學不能為中國公共管理實踐承擔起提供規範性價值的使命,其在理論創立和實踐指導上就難有作為。當然,這種規範性價值不是來自學者的主觀設定,而是來自對現代政府原理、公共管理規律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的科學研究和準確把握。在這其中,比較研究和經驗考察都是確定規範性價值的學術基礎。

  研究能力

  公共管理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同時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其內在的活力在於理論抽象與經驗指導能夠自由轉化,即一般的原理能夠轉化為指導具體行動的原則;而經驗的考察能夠抽象為一般的原理與規則。實現這種轉換的關鍵在於研究本身的科學化, 而科學化的基礎在於超越簡單的意識形態之爭。關注於公共管理的規律本身,在增進公共利益這個大原則下,研究公共管理過程中的價值、組織、制度、程式和技術。為此,中國的公共管理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闡發上,應該關注中國公共管理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和技術問題,從而把學科發展中的理論研究與公共管理實踐中的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把價值設定與經驗驗證結合起來,把經驗試驗與模式歸納結合起來,把理論供給與制度供給、政策供給和技術供給結合起來。理論的源頭來自經驗事實的抽象,理論只有能夠為經驗提供智慧和方法,才是有價值的。有了這樣的研究能力,中國公共管理學就能獲得蓬勃的發展。


公共管理學的特點“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