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與思考論文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對計算機資訊知識加以初步瞭解,構建對計算機感性方面的認識,培養學生使用、學習計算機的意識及興趣。所以,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技術教育,也並非只是以開發及研究資訊科技為目標的教學,而是藉助於資訊科技教學,培養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興趣以及創新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與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與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科學技術對於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對我國的教育領域也發起了巨大的衝擊。小學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就針對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與思考進行淺顯分析,希望對相關的教學人員有所幫助,促進我國小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實踐

  資訊科技是近年來開設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日漸重要。資訊科技課的宗旨在於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對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處理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教學這門課,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資訊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轉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關鍵。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獲得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

  我在教學過程當中發現,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 “讓我一次愛個夠”的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遊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乾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表面上課堂氣氛很輕鬆、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後好象什麼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常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是思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為從事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怎樣做呢?

  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從實際工作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懂得資訊科技課程的現實作用和重要價值,讓他們自覺地認真地上好資訊科技課程,掌握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那麼,如何將學生真正地吸引到學習當中,解決課堂出現的這些現象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討。

  一、吸收知識養分,提高教師的資訊能力。

  資訊能力是對各種資訊科技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對資訊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資訊能力是一種資訊素養,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的素養。作為資訊科技教師是具備了一定程度資訊能力的,但是由於資訊社會的飛速發展,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知識就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端更應該對資訊的獲取和處理有一種特殊的敏銳性。如果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對於學生的問題不知所云,不知道怎樣去解決,學生就會對教師失去信心,就會對知識失去興趣,所以教師的資訊能力是提高學生資訊能力的關鍵,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就更應該努力成為 “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的人。

  二、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要糾正上面的現象,需要從學生的認識出發,端正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程的錯誤思想,讓他們瞭解到學習資訊科技的意義,資訊科技應用範圍的廣泛,學習資訊科技的作用和價值。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目標是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那麼,資訊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來培育的,在資訊化社會中獲得資訊、利用資訊、開發資訊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資訊意識與情感、資訊倫理道德、資訊常識以及資訊能力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共同的評價。我們要從思想上加強灌輸,努力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資訊能力。讓學生放棄資訊科技課程就是“玩耍課”的思想,要充分意識到學習這門課程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將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

  三、利用 “玩”的思想,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有了一定的資訊能力之後,就要在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充分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它,想方設法知道其所以然。所以在資訊科技課上我充分利用“趣味性”來指引學生。

  四、採取多種手段,優化傳統的教學過程。

  資訊科技課程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很多內容極其抽象性,傳統的單一模式教學已經很難適應,要將學生吸引到教學當中,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教學,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課程的特點將枯燥無味的理論課變成生動有趣的動畫課。作為資訊科技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為課堂所用。多媒體手段被喻為 “教育系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針對學生比較好動,比較活躍的特點,會選擇性的利用好已有的CAI軟體進行輔助教學,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並製作課件進行教學。通過文字、聲音、視訊、動畫等多種媒體技術,讓知識作用於學生的視聽的感知器官,調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誘導學生自覺地開展想象力,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總之,要解決學生在資訊科技課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改變資訊科技課堂存在的這種現象,作為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因素,根據課程本身的特徵,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將學生吸引到有意義的學習上面來,讓他們不是單純的 “玩”,而是帶有目的性的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學到計算機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實現資訊科技課程開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