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充電雲時代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企業***特別是外企、創意型企業等***,開始在建立類似學生時代的社團,而一些HR部門,也開始為員工舉辦國學、養生講座,一些企業還會送員工參加短期或長期的社會培訓。

  充電的同時“混圈子”

  說到圈子,不能不提恰同學少年的“同學圈”。曾經,MBA/EMBA之所以費用高昂卻大受追捧,更多的是因為人們看重除知識以外的“圈子”優勢。然而,當人們過度消費MBA教育的圈子功能後,結果已人盡皆知,甚至成為笑談。

  而此次調研資料也表明,職場人已擁有更多無需昂貴費用甚至成本極低的方式,同樣可做到知識與人脈兼得。

  有42%參與此次調查者,正在參與或對依託於新媒體的各種新興“圈子”抱有強烈興趣:以《羅輯思維》、《極客公園》等為代表的這類“圈子”,實質是利用新媒體的形成的圈子;有21%的參與調查者表示,他們不但通過這些社群的微信語音、視訊等特色內容獲取知識、資訊,更樂於將人脈拓展到線下的互動形式中,比如讀書會;有7%參與調查者表示,他們已不只滿足於做一個參與者,而正在成為新社群的締造者和組織者。

  對於HR部門來說,你認為一個只知道工作毫無愛好的員工,和一個有更多社會活動的員工,哪個更有創造力?更有可能帶來個人業績的成長?因此,如何構建和形成讓員工受益的圈子,或者推薦員工進入有益其發展的社會圈子,不僅員工個人樂此不疲,對組織也充滿機會。這更需要組織擁有迎接更多變化的胸懷。

  充電不僅在八小時之外

  過去,職場人充電通常都在搶奪“八小時之外”的家庭時間。而目前,隨著就業、擇業觀念的日益自由和個性化,使得個人充電時間安排也不再侷限於晚間和週末,在更加靈活的同時集中體現出向“兩極化”發展的趨勢。

  隨著智慧手機全面普及,利用手機APP背單詞、看短視訊,三五分鐘即可輕鬆掌握一個知識點,因此有63%參與者是利用“零敲碎打”的時間進行充電。這也正符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基本特徵:碎片化。

  對於組織來說,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挑戰:時間碎片化了,那麼該如何搶奪員工的注意力。像京東的企業大學,在得知員工在追看《來自星星的你》之後,就組織了韓語培訓班,同時請韓國同事主講,延伸至韓國文化,還發起了“女神叫你去上班”活動。注意啦,重點在最後,是促使讓大家好好來上班呀。這樣既滿足了個人充電願望,又實際組織訴求的活動,誰會不喜歡?

  “職場跳槽”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到年底,民營、私營企業職員中有34%的人準備跳槽。有92%的調查者表示,為了提升自身含金量,提高跳槽命中率,他們在轉崗之前都會做準備,而“充電”成為準備工作的中心環節。在所有“充電”內容中,又以英語、IT技能、專業證書類培訓為多。

  智聯招聘職業專家表示,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培訓,然後擇機跳槽已成為職場發展的最新動向。而面對名目繁多的英語及IT培訓機構,如何選擇好的培訓機構進行充電,是個首要問題。

  這是主要是一個怎麼學習的問題,學習方法有很多,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要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在去參加培訓之前,最好能夠準備幾個與課程內容有關,且你覺得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在聽課的過程中找方法和答案,這樣的培訓可能會更有針對性,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寫文章消化學習內容。一般來說參加培訓時覺得都知道了,三天後忘記一半,一週後忘記光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而如果能在課程結束後三天內將課程內容過一遍並且把重點寫成文章,就會對課程內容印象深刻得多。這是因為在寫文章時就有一個思考和融會貫通的過程,能將課程內容全部連成一片,記憶更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最好沒看完一本資料都寫一篇讀後感增加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