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重於精美的經典散文

  散文追求精美,那是一種審美,那是文學的精煉。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暮然回首已是滄海桑田

  當你暮年老去之時,你所喜愛的你所鍾愛的人,事,物,又將留給誰?一代天嬌終成黃土。歲月呀帶走了太多的人和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愛過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恨過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把你的事放在第一位;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愛你愛的那麼多,多的可以為你付出生命;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把我的心傷透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視我為珍寶;在很久很久以前,你背叛了我,離我而去;在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

  久的我都有些記不清了!天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我的人生也要落幕了。

  世界是如此的大,大的讓人難以想象;世界是如此的小,小的遙遙可及。

  一路默默走來,不知彼倦,不知心痛,不知憂傷,不知樂悲......浮夢人生,人生浮夢!愛了一路,恨了一路,也痛了一路。當生命終結的時候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空的,當你死後什麼都帶不走......

  或許有人說只要享受就可以了,可是你在享受這些又有誰想過:當你暮年老去之時,你所喜愛的你所鍾愛的人,事,物。你對他們沒有半分不捨與留戀?!

  站在山顛之處,遙望!一切盡在眼前,可卻又是那麼遙遠!風吹過,烏黑的髮絲早已蒼白,卻掩蓋不住那絕美的容顏,高歌不斷,暮鼓已成終。再美的景色也有敗頹的時候。

  靜靜地回首,回首那些過往,快樂,愛情,眼淚,歡笑,恍如一場戲!望著戲中容顏,那樣的平凡卻又那麼樣的痛苦與不甘。無力改變,卻也無法改變什麼。只當是一場夢,夢醒後就會忘記,再也不會心痛......

  曾想再走一次走過的路,可早已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記憶中的人和事早已在歲月中千迴百轉,不知在何方......

  日已落,也已到了盡頭。我也終將變成一堆黃土,在那清風中飛舞......

  回首,恍如隔世!淒涼無人問津,獨守空憶......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憶已成夢,空空如也......

  秋瑟瑟,月涼涼,風輕輕

  青澀年華,逝去的是誰的年華又是誰的墨淚

  沁涼的又是誰的心,秋色寒涼,莫忘陌世

  篇2:落花時節又逢君

  我曾經,那麼喜歡一些令人玩味的古詩,不單單是因為深愛那些巧妙的用詞,而是其中總會透出一種溫暖的東西,在細細回味中擴散,直抵心房,俘虜每一根敏感的神經。

  例如,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也曾讓我感慨萬分。

  相傳大詩人白居易,行走在遭朝廷貶謫的途中,偶遇會彈琵琶的歌女,被她優美動聽的琴聲所吸引,而那位歌女對眼前的知音也是一見傾心。兩個人因有著相同的悲慘遭遇,於是在彼此的心裡都暗暗生了惻隱之心。

  此時潯陽的江邊 ,正是深秋的晚風搖曳著楓葉的紅,蘆花舞雪。兩顆鬱悶孤單的心靈,在一曲充滿幽怨的琴聲裡共鳴,相碰的那一瞬間便擦出了相知的火光。

  是啊,同是淪落人,何必曾相識?或許,這也算古時一次心靈的最浪漫的邂逅了,時隔多年以後的今天,仍然讓人耳目一新,情願沉迷其中,欲罷無能。

  如今,放眼身旁,這個人潮洶湧的世界 ,看似那麼擁擠。面對市井繁華,有些人駐守的何嘗不是一座空城。每個寂寥的夜晚,背靠著高牆,除了和自己的影子對話,莫不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數星星。過分的安靜,一定是漫無邊界的寂寞,將人深陷的囚牢。落寞的時候,唯有舉杯澆千愁,箇中的百般滋味,誰能說得清?

  縱然,每天的路上,總有太多的人相遇,望著擦肩而去的身影,你又能記住誰?不和自己相關的人,你是斷然不會銘記心頭。倘若,這世界的盡頭,有一個與我心有靈通的人 ,我定然不會默默等待,必是以流星趕月的速度朝他飛奔過去。

  誰是誰眼前的紅塵萬丈,誰又是誰眼裡的畫外一方?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多麼美好的相逢,簡單的語言卻總是意味深長,輕易把人從現實拽回到浮想聯翩的夢中。遇到你的地方,即使是遍野皆蕭瑟,殘月照斷橋,哪又有什麼關係?一縷真情,已是勝卻人間無數,我在意的是有此心的人,不是好風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前輩魯迅先生的肺腑之言,縱然精短,但慷慨得似有千鈞之力,擲地有聲。見證了在***的革命的年代,魯迅和瞿秋白在最艱難的困境中結下的深厚友誼。人生若是能夠如此,夫復何求?

  在人們感嘆“人情似紙,世事如棋”的時候,我不禁更加感到那種真情的彌足珍貴。身在世俗混染的境地,我們的內心仍然充滿了無限渴望,期待與另一個人的相遇,唱出來自靈魂深處優美的對白。

  如果,有人覺得冰是睡著的水,是水的一種最美的姿態,那我寧可拋棄這種最美,拋棄無情和冷漠,做一滴流動的水。盼在一個煙雨斜飛的午後,飄過你的窗前。或在一個紅日初升的清晨,做你路旁一顆翕動的露珠。

  握住朋友的手,酸甜苦辣全都有。

  這又該是怎樣的一次心靈相約的場景?會讓笑容和著淚花一起綻放在臉頰,所有的情感從心底傾巢而出,百感交集。你有情,我有意,因為彼此懂得。當冷暖的語言不再需要聲音的襯托,從此甘願,風雨相隨,“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訴離殤。”

  人生的漫漫長路,聚散無常。

  篇3:霜降後,最憶拐棗情

  霜降後,是吃拐棗的最佳時間。

  這時候的拐棗,熟得香甜,味如棗,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點像葡萄乾!

  《詩經.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詩句。據《辭源》解釋:“枸即枳椇***拐棗的學名***,南山謂之秦嶺”。《陸疏》中說:“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云:“枳枸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歷史悠久的拐棗,從詩經走入生活,是何其的美妙?

  總是接觸這些酸酸澀澀的文字,半懂不懂的樣子,那是骨子裡還有著一些窮酸在作祟。

  真正接觸拐棗,是很小的時候。村裡有一戶人家,院裡有一棵高大的拐棗樹,缺乏水果滋養的孩提時代,三三兩兩拿著竹竿去牆外偷偷敲打,等到主人發現,早已溜之大吉。其實,那個時候也沒品嚐出拐棗到底有多麼美味,因為很少吃到熟透了的拐棗。

  記得那戶主人,一個小腳的老太太,追出來就破口大罵:"誰家***死妮子?害人精……"

  鑽進靠牆晾晒的玉米杆裡,藏起來,捂著嘴偷笑,心還有點懼怕。萬一,惹惱了老太太,沒準會找上家門,那可就慘了。

  很久以前的故事,依然清晰。只是那個小腳的老太太早已故去多年,她家的子孫也修建了小洋樓,卻不知道拐棗樹還在不?人,總是很忙,忙得即便回趟老家,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歸,怕是沒有閒情逸致去尋找兒時的回憶。日子久了,很多事情就被儲藏了。

  前幾日,有學生給我拿了一些拐棗,說是自家樹上結的。當真稀有!多年不曾嚐到的美味了,我毫不吝嗇地大吃起來,果然味道甘甜。

  一般,我們所吃的拐棗並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實很小,圓球形,大如豌豆,堅硬而乾燥,有三條縱溝,為黃褐色瘦果。如把果實剖開,其內三個小室,每室內鑲著一粒種子。果柄膨大為肉質,肥大,曲扭,黃褐色或青黃色,味甜,稍帶澀味,酒香撲鼻。別說,吃這玩意挺麻煩,得搖一搖,周圍密佈的小籽粒簌簌落下,剩下就是香甜的”果實“了。拐棗“果實”在“霜降”前後成熟,經霜後的拐棗“果實”,肉質鮮嫩,甘甜如飴,澀味消失,令人回味無窮。它其貌不揚,沒有美麗的色澤,也無苗條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有如筷子般粗細。沒吃過它的人決不認為它竟可以吃,甚至不屑一顧。

  我吃的時候,皆因這份情意,不然怕是也不會如此精緻地侍弄。一顆籽,一顆籽,摘掉,小心翼翼。

  辦公桌上放一些拐棗,用紅線線繫著莖,像一枝花,開得老成,開得晚氣。閒來沒事,喜愛串門的同事,捏幾片果柄,塞進嘴裡,少不得對我”羨慕“一番,彷彿吃的不是拐棗,而是濃濃的師生情。

  這拐棗和以往的柿子一樣,也要佔掉我一些時間,怎麼說也難辭三言兩語的”客串“。我落字不做花,僅,因心中難以擱置的情。

  聽說拐棗可以泡酒,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溼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雲:“……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

  我沒有見過如何釀造拐棗酒,只就拐棗的甜美來判斷,必定可口宜人。特別是冬天做客的時候,主人家捧出來一碗拐棗酒,提神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