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寓言故事範文

  民間一直以來就是代表著文學生命力的,那來自民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邾君為甲

  古時候,在現今山東省鄒縣一帶曾有一個國名為邾***zhu***的小國。這個國家的將士所穿的戰袍,一直用帛為原料。

  因為用帛縫製的戰袍不結實,所以邾國有個名叫公息忌的臣屬向邪君建議說:“做戰袍還是以絲繩作原料為好,戰袍耐用的關鍵之一在於縫製必須嚴實。雖然用帛縫製的戰袍從外觀上看也很嚴實,但是由於帛本身不大結實,我們只需一半的力氣就可以把它撕開。如果我們先把絲繩織成布,再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即使你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覺得公息忌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擔心一時找不到這種原料,因此對公息忌說:“縫製戰袍的人上哪兒去弄那麼多的絲繩布呢?”公息忌回答說:“只要說是國君想用絲繩布,老百姓還有生產不出來的道理嗎?”邾君看到改變卻國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戰袍的傳統並不困難,於是說了一聲:“好,就按你的想法去辦吧!”隨後邾君下令全國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絲繩布做戰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來,所以叫自己家裡的人動手去搓絲繩。那些因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臉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裡的人又走在別人前面搓起絲繩來了,於是藉故到處中傷他說:“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原來是因為他家裡的人都擅長製作絲繩的緣故!”

  邾君聽了這種說法以後很不高興。他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絲繩布的生產,還是按老規矩用帛做戰袍。

  邾君不注意搓絲繩和提高戰袍質量在目標上的一致性,僅以一些流言蜚語來決定政策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通過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不能以某個人的好惡為標準,而應該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篇2:刻舟求劍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裡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篇3:錕鋙劍與火浣布

  周穆王決定用武力去征討西部少數民族統治的西戎之時,西戎首領自知難以抵禦這一來勢洶洶的進攻。為了討好周穆王,平息戰禍,西戎首領獻上了稀世之寶錕鋙***kunwu***劍和火浣***huan***布作為貢品。

  這錕鋙劍是用錕鋙山所產的純鋼,經反覆鍛造而成。劍長1尺8寸,劍刃放射紅光,鋒利無比,用它來切削玉石,就像切削泥土一樣,毫不費力。

  那火浣布更是奇特,用這種布料縫製的衣袍如果穿髒了,洗滌時不必用水,只需投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中去就行。在火中,火浣布變成了火紅色,而那些髒處則還原成布的本色。將布袍從火中取出一抖,整件布袍就潔白如雪,十分靚麗。

  貢品送進王宮後,人人稱奇,讚歎不已。可是,皇太子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世間根本不可能有削鐵如泥的寶劍和不怕火燒的布袍,凡是說這種話的人都是虛妄的,他們靠傳播假話騙人。範文

  有位叫蕭叔的大臣在見過這兩件寶物後說:“皇太子過於自信和武斷,他的結論有些蠻不講理。”

  其實,皇太子對他所不知道的稀有之物,採取不予承認的態度,是淺薄無知的表現。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的認知視野將會越來越廣闊,許多原來被判為匪夷所思的事物將層出不窮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不能像周朝的皇太子那樣武斷地下結論,盲目地加以排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