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哪國人

  伍子胥,春秋名將,楚國人,後又逃到吳國,幫助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隨後又幫助吳國走上春秋爭霸之路。後世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說他是隱忍的君子,一說他是賣國賊。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伍子胥,本名伍員,字子胥,本是楚國椒邑人,後又逃到吳國,在吳國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伍子胥的父親姓伍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後來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費無極的陷害,被牽連處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脫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長和父親都被楚平王處死。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

  後來,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為門客,伍子胥幫助公子姬光奪回了本屬於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後稱為闔閭。闔閭當上吳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終於在十幾年後,吳國開始強盛起來,隨後吳軍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攻入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

  吳國滅越之後,俘虜越王勾踐,他和吳王夫差在勾踐的處理上發生了分歧,夫差主張留下勾踐,伍子胥則極力主張立刻殺掉勾踐,君臣之間開始有了間隙。後來兩人又在先滅越還是先滅齊的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認為越國被滅,會一蹶不振,不足為慮。而伍子胥則認為越國離吳國太近,吳國要想滅掉強齊,就必須先掃平周邊的障礙。恰巧此時有讒臣誣告伍子胥投齊,夫差聽到了大怒,立刻賜死伍子胥。

  農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吳國自刎而亡,可以說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吳國大地。

  伍子胥評價

  伍子胥,春秋名將,楚國人,後又逃到吳國,幫助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隨後又幫助吳國走上春秋爭霸之路。後世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說他是隱忍的君子,一說他是賣國賊。

  伍子胥隱忍君子的說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長一樣隨著自己的父親而死是對的,最後他隱忍下來,為自己的父兄報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說是在復仇之中度過的,自從自己的父兄被殺之後,伍子胥就揹負上了仇恨的枷鎖。帶著仇恨的他來到了吳國,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吳國這樣的一個小國逐漸的開始強大起來。最終,他率領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銳之師,攻入了楚國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賣國賊的說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伍子胥既然是楚國人,就應該為楚國效力,投靠別國為別人賣力,最終還帶領著別國的軍隊,攻入自己母國的國都,身為曾經的大楚臣子,卻做出鞭屍自己國君的大不敬之舉。

  當然也有人反駁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東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國家名義上只能算是東周的附屬之國。當時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頻繁的,各國對於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不得不背井離鄉,輾轉各國,希冀能搏出一個大好前程。伍子胥為了吳國效力,那麼他就是吳國的子民。幫助自己的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不是賣國行為。

  伍子胥是一個名人,名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說他是個君子,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