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微型散文讀後感

  錢鍾書的文字清新,給人一種美感。讀了他的散文,怎麼寫讀後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很多人包括我是通過一部《圍城》知道了錢鍾書,作為一代文學大家,他更多的時候沉浸在文學的海洋裡自在遨遊,絕不願受各種條條框框的拘束,因此他的文字儘管充滿智慧的思考,卻喜歡以一種戲謔的風格面對世人。《靈感》應該是他的一篇即興之作,通過對虛構“作者”死後靈魂遭遇的描繪,影射對現實文學創作的不滿。可能和當時所處政治環境有關,為免文字描述過於現實因言獲罪,通篇借用隱寓手法,文字處處包含機鋒,語帶雙關。

  儘管文字中透露出現實殘酷,如透過地府“司長”之口述說:現在地獄已經搬到人間了。但還是極盡戲謔之能事,如稱地府為“中國地產公司”,而地府首領自稱公司“司長”。文中對各種醜陋心態描寫更是入骨三分,透出對世事人心的洞徹。如描寫“作者”想象中“美國是一切舊大陸作家的金銀島,不成功的人到那裡可以成功,成功的人到那裡可以收穫。”;又如“作者”為了自我炒作“常常有意在記載裡點綴些事實錯誤”,待記載發表後再宣告更正,以便“一樁小事能使他的大名兩次見報”。

  這是一篇讓人輕鬆的文章,同時又是一篇讓所有“作者”備感沉重的文章,如此一棒打盡天下人可能也正是錢鍾書的自信吧。具備如此自信是因為他不必祈求“靈感”,因為心中已有文章之海,不必再求靈感之泉。

  篇二

  《窗》是一篇極具哲理性的散文,作者通過寫我們平時常見的窗,引發了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思考。

  首先作者敘述了窗的好處,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春的氣息,泡一杯熱茶,坐在一張藤椅上,便可以欣賞春的景色,這是否讓你感到很愜意?作者還把窗比作畫的框子,而春便鑲嵌在窗子上,我想平時我們用畫框裝起來的畫如果我們不把它換下,它會沒有改變一直懸掛在那裡,而窗裡的畫會隨著時間的不同,季節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因此我感到窗是否比畫更加的有趣呢?因此我就把窗裡的畫直接稱為“流動的畫”了。

  然後作者用門與窗做了比較,重在突出門與窗不同的意義。作者利用了中國與外國的例子來證明了這一點,以讓自己的觀點更加的有說服力。在語言上幽默,閒適,讓人感到妙趣橫生。比如作者說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與小說裡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

  作者把窗看成人與大自然連通的媒介,造了門我們可以走出去,但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外面的風,陽光自然會進來,我們能做的只是好好的享受就得了。因此作者把窗表示為享受,把門表示為慾望。我們經常因為慾望的追求和謀求自己的私利,而在外人面前修飾自己,掛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就好比門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但表面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實的,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繆塞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那首詩句裡,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愛人,總是從窗子出進的。由此看來從窗子進來的才是更加真實與可靠的。就好比我們看書,在乎的事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就反見迂遠了。

  作者還指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把窗看成是一種奢侈和人對自然的勝利。在這裡作者用了人與動物做比較,舉例子。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會造一個門好讓自己回家,但沒聽過動物還給自己造一個窗的。窗使屋子與自然接觸,自然中的空氣與光明自然會找我們。作者說門有時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前面我已經說了門代表慾望,人在慾望面前便會經常的做一些由不得你的事了。而窗則能全憑自己的喜好不願迎接自然直接把窗開上窗簾一拉就行了。其實作者把窗看成奢侈品,實質是人看情形斟酌增減。

  最後作者把窗象徵為眼睛,不是有句俗語嗎?叫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人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的想法。眼睛正是人與外界溝通的媒介,當我們不想同外面接觸時,我們就會選擇閉眼,我們能看到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的夢了,這正同窗是相同的。

  錢鍾書的《窗》篇幅不長,卻蘊含了如此多的人生哲理,我想每個人都需要一扇“窗”與外界溝通,讓自己能自由愜意的領略美的事物,能向外界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能根據自己的情形與喜好做主,而不是感嘆人生的身不由己。

  篇三

  錢鍾書先生的這篇隨筆***也可稱散文***,讀後覺得餘味無窮。吃飯,乃人之生活的事,又確為平常之事。然在先生筆下,竟然會引發出那麼多的知識和故事來,吃飯是政治家的裝點,吃飯與音樂的關係、吃飯與賞花遊山的關係等等、吃飯中大有學問,吃飯中有萬般氣象,吃飯中有高深哲理。作者如同與你拉家常,就那麼慢條斯理地細細道來,諸多人生哲理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中向讀者自然隨意地展示出來。

  錢鍾書先生是大學問家,他的這篇《吃飯》,決無華麗的詞藻,像是不經意中信口說出來一樣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短文,具有那麼多的知識含,足見作者的博學多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題目是講《吃飯》,但你細細品位***味***,這確實又不是純粹講吃飯的一篇普通作品,作者講的是人生、哲學、政治,講的是歷史、是藝術,是怎麼做人的道理。我想,沒有文章大家的睿智,沒有廣搏的哲學社會學知識,是決然寫不出如此自然流暢而資訊量豐富的文學的。

  魯迅先生論及文章寫作,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去粉飾,勿作做,少賣弄。如果用這段話來評價錢鍾書先生的《吃飯》,我以為再合適不過了。全文不用修飾之語,少華麗之辭,即使引用柏拉圖等先哲們的故事或典故,也絕無生拉硬扯弔書袋的造作,而是自然貼切,恰到好處。

  平淡的生活中含有豐富的哲理,而要把豐富的哲理講述得平淡率真,讓人潛移默化地接收那些內函豐富的道理,需要講究方法。

  像我們這平淡的人生卻有著平淡的想不到的收穫,不要少吃飯這兩個字,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我們生活的一切必須從這開始。所以我介紹大家都去找到錢鍾書的《吃飯》這篇文章去看看,一定會讓你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