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泰因的生平簡介

  曼施泰因一生征戰, 不僅親自指揮了無數次戰役,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而且參與了德國許多侵略計劃的制定,顯示出卓越的戰略家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為是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曼施泰因波蘭之戰的故事

  1939年8月18日,曼施坦因調任南方集團軍總部的參謀長,總司令是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準備實施入侵波蘭的“白色作戰計劃”***Operation Fall Weiss***。在這裡,他和倫德斯泰特的作戰處長袞特·布魯門特里特一起制定作戰計劃。倫德斯泰特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將南方集團軍的主要裝甲單位集中到瓦爾特·馮·賴歇瑙率領的第10集團軍,以求得決定性的突破,從而在維斯瓦河以西包圍波蘭軍隊主力。其他2個從屬於南方集團軍的軍團,威廉·李斯特率領的第14軍團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的第8軍團則負責在2翼支援賴歇瑙的裝甲突擊力量直搗波蘭的首都——華沙。

  私下裡曼施坦因對於進攻波蘭並不是特別熱心,他認為波蘭作為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緩衝區更好;而且他也擔心進攻波蘭將會導致盟國進攻,從而將德國拖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進攻於9月1日發動,開局順利。在南方集團軍的戰區內,第10軍團的裝甲部隊追上了撤退的波蘭人,使他們來不及建立防線,第8軍團在他們的側翼,防止分散的波蘭部隊在羅茲、拉多姆、波茲南地區集結,形成比較聯貫的軍隊。按照原計劃,南方集團軍群應該首先向維斯瓦河直進然後轉向華沙,鑑於戰場形勢的變化,曼施坦因和倫德斯泰特決定在拉多姆地區對波蘭部隊進行合圍。包圍取得了成功,清除了從南部到華沙的成規模的抵抗力量。

  曼施泰因法國之戰的故事

  法國戰役之前 曼斯坦因以參謀官的身分在幕後發揮影響,原本德軍進攻法國擬定了以希裡芬計劃為基本架構,此計劃為德軍裝甲主力配置在北方的A集團軍,目的是佔領法國北部的廣大臨海土地,以準備與英國作戰***當時德國各高層軍官並不認為可以在西線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負來擊敗法國,與其去強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區域性勝利為目標,因此才打算效仿希裡分計劃***,其正面強攻比利時和荷蘭,跟英法主力硬碰硬。

  但曼斯坦因認為:在我們這1代之中,居然無法制定出更好的計劃,而要去仿照那前人的計劃。因此他修改了此計劃,主張應將裝甲主力配置在南方的B集團軍,穿越阿登山區,由後方截斷孤立英法主力部隊。

  他的計劃一開始並未受到重視。爾後由於1架聯絡飛機失事迫降於比利時,機上的軍官以及進攻計劃“黃色方案”被比利時所截獲後轉交英法 ,引起了參謀本部震動。在經過多次努力提交計劃的情況下,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接見中他向希特勒介紹了自己的計劃***來源於《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進而獲得了在軍事上喜愛冒險的希特勒大大賞識,並且被付諸實行,德軍最終獲得極大成功,裝甲部隊一路直衝英吉利海峽,英法聯軍只得由海路撤回英國,也註定了法國的敗亡。

  在1940年5月的法國戰役中,德軍並不像大家所想像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實際上法國陸軍無論從人數還是坦克數量上來講都多於德國,但德軍通過集中裝甲力量並在擁有正確的戰略思想和富有衝勁的的前提下***海因茨·古德里安、埃爾溫·隆美爾***,最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以閃擊戰一舉打垮了法國。此時曼斯坦因只被派往擔任第38軍軍長進行追擊殘餘的法軍工作,明升暗降的被擠出了參謀本部。

  曼施泰因巴巴羅薩之戰的故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轉向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3,200,000德軍分成北方、中央、南方3大集團軍群向東進攻蘇聯,曼斯坦因此時終於如願以償***指揮1個裝甲軍***擔任北方集團軍群第56裝甲軍軍長,他領導的第56裝甲軍在開戰後的4天之內, 衝入敵境達200哩的程度,令蘇聯軍措手不及,他認為裝甲部隊就是要不斷向前衝,以機動的方式深入敵陣,讓敵人無法重振旗鼓組成新的防禦陣地,一但停下來就會成為敵軍的標靶,因此要不斷前進,最終獲的了4天深入達200餘哩的成就。

  曼施泰因斯大林格勒之戰的故事

  1942年12月,此時第6軍團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之中,由於希特勒下令在1942年11月19日—11月22日的天王星行動中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意志國防軍第6集團軍不準撤出,突圍的時機早已失去。對此曼斯坦因認為第6軍團如今被大量蘇軍包圍,如果擅自突圍,則後方將會引來數百萬的蘇聯追兵,不如先以第6軍團吸引大量蘇軍包圍,等位於高加索山的A集團軍先行撤退之後,才能避免德軍整個南翼遭到殲滅。

  在經過希特勒同意撤出A集團軍後,曼斯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團***由羅馬尼亞第3及第4軍團的餘部組成***往東面發動佯攻,再由第4裝甲軍團從南邊突襲進攻斯大林格勒以解救第6軍團。南邊的蘇軍完全受到了奇襲,因為他們認為德軍再也無力抵抗,想不到居然發動反擊,就在霍斯的第4裝甲軍團攻到離斯大林格勒僅30餘公里時,保盧斯以並未收到元首的下令撤軍行動以及燃料不足為理由拒絕突圍,如今再也無法挽救第6軍團的命運,德軍如今首要任務就是趕緊將A集團軍撤出以挽救整個南面戰場,並讓第6軍團繼續吸引敵軍包圍,直到A集團軍全軍安全撤出。1943年1月,保盧斯被晉升為元帥***歷史上從未有一名德國元帥被俘,意思是希特勒要他自盡***,但他選擇投降,第6軍團僅剩的91,000人投降,只有5,000多人在戰後才重返德國。

  曼施泰因遭到免職的故事

  儘管馮·曼施坦因從不懷疑希特勒最高統帥的地位,但他卻也認為最高統帥只需要關心政治、外交、整體大戰略,對於戰場上戰術性的問題,只需交付給將領即可,尤其是他對於希特勒的的靜態硬性防禦政策,完全無法認同***他在回憶錄中,更直言這完全是胡鬧***。因繼續和希特勒爭論有關在蘇德戰爭的總體戰略問題。馮·曼施坦因主張有彈性的機動防禦戰略。他準備放棄領土,企圖使蘇軍要麼過於分散,或使它們前進過過於深入之後令他們的裝甲矛頭可以在兩翼反擊,以達到包圍他們的目標。希特勒忽視曼施坦因的意見,繼續堅持靜態防禦戰。在所有陣地上,德軍必須捍衛到最後1人。由於這些頻繁的分歧,馮·曼施坦因公開主張希特勒放棄對軍隊的指揮和交由戰爭的專業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蘇德戰爭戰場總司令一職***希特勒會反對也並非沒有理由。因為當時蘇德戰爭戰場上,唯一有資格的人選也只可能是曼斯坦因自己***。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絕了這個想法,他擔心這會削弱他在德國擁有的權力。

  這種爭論也驚動一些希特勒最親密的夥伴,如赫爾曼·戈林、約瑟夫·戈培爾和武裝親衛隊首領希姆萊,他們都並不準備放棄任何權力。希姆萊開始公開質詢馮·曼施坦因的忠誠,他旁敲側擊地向希特勒進言,馮·曼施坦因是唯心主義和失敗主義者,不適合指揮部隊。馮·曼施坦因頻繁的爭吵加上這些指控導致了希特勒於1944年3月31日決定解除馮·曼施坦因的指揮權。1944年4月2日,希特勒任命瓦爾特·莫德爾,1位堅定的支持者,代替馮·曼施坦因為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儘管如此,馮·曼施坦因獲得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這是德國軍隊中第3個最高的榮譽。

  他被免職後,馮·曼施坦因進入了1所在佈雷斯勞的眼科診所進行切除白內障的手術。他在德累斯頓附近休養,然後完全退出兵役。雖然他沒有參加在1944年7月企圖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從亨寧·馮· 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關的陰謀。儘管馮·曼施坦因也同意這種改變是必要的,但他拒絕加入他們的行列,因為他仍然認為要遵守自己的職責。***他以1句“Preussische Feldmarschälle meutern nicht“- “普魯士的陸軍元帥絕不叛變。”來拒絕***他還擔心,1場內戰將隨之而來。雖然他沒有參加策劃行動,他亦沒有背叛他們。1945年1月下旬,他從他們的家園集合了他的家人和把他們疏散到德國西部的格尼茨。他在1945年8月23日向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和被英國軍隊逮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