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歷史人物李光弼簡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隋唐歷史人物李光弼人物生平

  契丹將領

  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則天時候歸唐朝,拜左羽林大,任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善戰出名,死於反擊突厥的戰爭中,皇帝贈營州都督,諡曰忠烈。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讀班固的《漢書》,治軍極嚴。初入軍旅時任左衛郎,以後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

  公元746年***天寶五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王忠嗣府之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封薊郡公。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愛其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聽到以後託病辭官回家。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出奇制勝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的第一個目標是為大唐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義問計,史思義說:"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勝而出。虜兵炎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將史思義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十月,郭子儀率軍來常山與李光弼會師,在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太原之戰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下詔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到靈武,在靈武召見了李光弼和郭子儀,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節度使如故,又特命他為北都太原留守。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李光弼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唐軍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亂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一萬人,太原城方圓四十里,由於李光弼治軍嚴整,與將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嚴守,史思明無隙可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此是中國最早的地道戰;他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拋石器***擊斃叛軍十分之二三;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蔡希德因疲憊不堪而敗軍。

  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敵軍發動進攻,殲敵七萬多人,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訊息傳到靈武,唐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

  朔方節度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為肅宗不相信李、郭,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鄴城之戰,結果大敗,李光弼敗不折兵。鄴城兵敗,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七月,唐肅宗奪剝奪郭子儀兵權,任命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