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顏回是誰

  顏回是春秋時期人,是一代大儒,是顏氏之儒的建立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為人好學,被孔子稱為“仁人”,後世尊稱其為復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顏回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顏回的簡介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於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據熊賜履:《學統》***。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冶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顏回的故事

  孔子中年之後,曾周遊列國,聚眾講學。顏回為了學習老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也跟著孔子輾轉千里,遊學四方。一次,他們自衛赴陳,途經匡城,被匡人錯認為仇人陰虎,四處圍捕。孔子師徒只好東躲西藏,才倖免於難。但是,躲藏之際,糧吃完了,錢花光了,孔子和顏回已幾天幾夜粒米未進,餓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

  在這種困難情況,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覺,藉以忍耐飢餓。顏回平時十分敬愛老師,現在眼看老師遭受飢餓的折磨,真是憂心如焚。他想;我還年輕,也許能忍耐些日子,老師已這麼大年紀,怎麼受得了這種折磨?萬一老師在這裡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向人行乞,萬萬不能讓老師再忍飢挨餓。

  這天,顏回拖著虛弱的身體出去乞討,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見顏回餓成這個樣子,非常同情,就送給他兩碗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拿回了白米,急急忙忙劈柴點火,快手快腳煮起飯來。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飯煮好,端給敬愛的老師。當飯鍋裡透出誘人的香味時,顏回立即掀開鍋蓋,動手盛飯。然而,匆忙之中,卻不慎將手上的炭灰落在飯鍋裡。顏回望著這來之不易的米飯,心中又急又氣。他想老師這些天已粒米未進,萬萬不能因此飯已髒,讓老師吃得不痛快。於是,便將已弄髒的那團米飯盛出來,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這時,孔子一覺醒來,聞到撲鼻的飯香後,心中十分高興,便到外屋看個究竟。誰料剛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在大口吞飯,孔子見狀,不禁十分生氣,氣的是平日諄諄教誨的顏回,不該這麼無禮,在老師沒吃之前就先吞吃起來。想到這裡,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裡屋睡下。

  過了片刻,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輕輕地對孔子說:“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給我們一點白米,現在飯做好了,請您老人家起來吃飯吧!”

  孔子滿腹怒氣,但不動聲色,慢慢地說:“顏回呀,我剛才熟睡之中,做了一夢,夢見了你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急切地說:“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時不小心掉進鍋裡一塊炭灰,弄髒了米飯。我怕老師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這團汙飯,然而此飯確已汙染,不可用來祭奠先人。”

  孔子聽到這裡,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兩手說:“顏回呀顏回,你待師如父,真是個難得的賢人啊!”

  孔子對顏回的評價

  首先最著名的對顏回的評價就是孔子的那句“賢哉回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顏回賢德啊!孔子作為一代宗師,門生三千,獨獨對沒有任何政績,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業的顏回做出如此的評價可見其觀點是與我們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的。

  孔子評價顏回的再一句就是顏回死後孔子痛哭失聲,並且做出了對顏回的評價“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於別人,一個錯誤不會犯第二次,這看起來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優點,但是真正要想做出來,並且長期堅持是非常難的。

  另外,孔子還評價顏回“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回可以三個月的時間之內不會犯任何違反“仁”的行為,這也就是孔子將“仁”歸於顏回的證據,想想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所行所說不會違反“仁”的要求嗎?

  在孔子被困於陳國語蔡國之間,與弟子七天七夜沒有吃一粒米的狀況下,孔子自己都覺得鬱悶了,問子路、子貢和顏回自己為什麼會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顏回表示出了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堅定擁護,孔子喟然長嘆:“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意思說,有這樣的學生值得滿意了,顏回如果有財富的話,自己願意給他當管家。

  從上面孔子對顏回的這些評價可以看出,孔子與顏回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師生關係,實際上,兩者已經是惺惺相惜的,志同道合的儒家思想的積極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