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振風塔的歷史介紹

  振風塔,又名“萬佛塔”,位於中國安徽省安慶市城東,長江北岸的迎江寺內,是長江沿岸的著名古塔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在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1]。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

  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隆慶二年,隆慶四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塔高64.8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建築。由底層至塔頂共168級臺階,每層外之八角飛簷下飾獸銜鐵鉤,懸掛風鈴。江風吹動,鈴聲悠揚。塔底層內室供巨型“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佛像,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嵌磚雕佛像600餘尊。

  月明之夜,塔影倒映於長江之中,即“塔影橫江”之景,是安慶古八景之一。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巨集偉,為沿江名剎。清順治七年***1650年***改稱“敕建迎江禪寺”,清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亦先後為迎江寺題 “善獅子吼”、“妙明圓鏡”等匾額。迎江寺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廣嗣殿等組成,大雄寶殿和毗盧殿間矗立振風塔

  安慶振風塔的旅遊景區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佔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

  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72米,低層周長40米,四周有碑石記載建塔史志。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26根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可供遊人四周觀光。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各層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以使佛燈不致熄滅。塔南闢有拱門,遊人可登上168級臺階到塔頂,塔頂的塔剎用碩大的寶葫蘆組成。 振風塔下,一面牆上描述著它的模樣: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在安慶淪陷前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盡藏於振風塔第三層封閉。遊客照樣上塔參觀遊覽,日寇也未發覺。至抗戰勝利而完整無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方圓十里之美景盡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美譽。振風塔不但高在藝術結構上,層與層之間比例相差有甚強的藝術風格,自底層向頂呈圓錐形,每層按比例逐漸縮小,改變了以往佛塔建築的方正直硬規律。仰望曲線柔美,嵌空玲瓏,如金鐗剌空,直衝霄漢。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安排上,振風塔從第三層開始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曲折迥環,給人以“山重水盡疑無路”,找到上下門的石階,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的人還:

1.安徽安慶的人文歷史

2.安康歷史遺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