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其父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趙括,大多數人對他的瞭解源於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數也是以反面形象居多的,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沒什麼能耐,只能逞口舌之快,但如果真的要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卻顯得毫無才能。

  但事實上的趙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事蹟真如人們傳聞中的那麼不堪麼?接下來,我們便仔細來看看這個人,研究一下他的生平事蹟。

  趙括,趙姓嘛,自然是一趙國人的,那時候的趙國實力還可以,本來打算與秦國聯合的,但後來因為主觀原因而沒能夠成功合作,最後秦國惱羞,派兵出征攻打趙國。

  當時這場戰役趙國的主帥是老將廉頗,但秦國知曉廉頗雖老矣,但實力卻不容小覷,於是紛紛造謠說,要是趙括來攻打我國,我國肯定一敗塗地,這話一經傳開之後,趙國國君居然信以為真,竟真心將趙括給換上去,將廉頗給換了下來。

  趙括,其實也並非是那種不學無術的那種人,只是他缺少大戰的對戰經驗,雖然理論學的十分爐火純青,但卻不知道靈活運用於實際,換成現在來說,趙括就好比一個應屆高才生,有才卻無能,高分卻低能,這種人才如果加以輔導、傳授經驗,必將有大作為,但是如果指望這種人可以獨立撐起國之大業,也未免太過輕率。

  正因為趙國君那輕率的行為,導致整個趙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歷史上一談到紙上談兵,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絡到趙括這個名字。誠然,這個成語的出現確實是源於趙國與秦國的大戰,更為確切的說,是源於趙國趙括與秦國白起的戰爭。

  但趙括難道真的是半點才能都沒有嗎?真如歷史上人們對他的評價嗎?又或者是有什麼隱情導致了人們對他的認識發生了偏差?

  我們對趙括的評價,應該是來源於歷史的,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一些客觀實際情況,這樣作出判斷才較為全面和客觀。

  趙括,他並非是白衣,他的父親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趙奢,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兵二代,他從小也算是天資聰穎,學習能力極強,很小都能熟讀兵書,也能從趙國發生過的戰役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 趙括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他並非那種死讀書的人,他能將書上的知識結合實際發生的戰役來進行評判,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並非是毫無應變經驗的。

  那麼為何趙括的出征會導致失敗呢?敵我兩方,失敗的原因不是從自身來尋找就是從對方來尋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對方太強,這裡,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秦國的白起,趙括這場戰爭的對手。

  白起的作戰才能是極其強大的,他是一個偉大的將領,並被稱為四大戰將,可謂對他的評價之高。

  趙括也許是缺乏對戰經驗,但換做任何一個新起之秀,面對強敵如白起,估計也只能慘敗而歸了。

  趙括是誰

  趙括何許人?他因何出名,他有什麼成就,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趙括,趙國武將,其父是趙奢,趙國著名的,大將之才。小時候,趙括也是十分聰明伶俐,大有成為神童之跡象,記憶力尤為突出,對詩詞熟讀幾遍後便能爛熟於心,但趙括對詩詞歌賦卻並不熱衷,反倒是對兵書、兵法、排兵佈陣尤為喜愛。

  在趙括的潛心鑽研下,逐漸對各國戰爭的評價也基本能夠切中要害,大有一代大將之潛質。

  外人都道虎父無犬子,紛紛恭賀趙奢生了個聰明之子,以後能繼承大業,繼續為大趙國貢獻,成為國之棟樑,一國之呢。但趙奢對趙括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自然是得到這麼個聰明的兒子,心思剔透,基本上稍加點撥便能夠舉一反三,但憂的卻是,此子小時候就如此出眾,眾人對他的稱讚是不是會害了他,讓他泯然眾人矣,除此之外,如果長期讓他處於這種被羨慕的環境,那他是不是會變得更為自負,俗話說自滿便是失敗的前兆。

  在趙奢死後,趙國的發展歷史用鮮血將這個事實證明,趙奢的擔心,確有未雨綢繆長遠之眼光,在長平之戰中,趙括便自持過高,不聽勸阻,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見來進行排兵佈陣,但由於他本身並未親身獨立指揮任何一場戰爭,空有理論經驗卻沒將其付諸於實踐,正是這點最後讓趙國的40萬餘人全部成了他陪葬,也開啟了趙國的末路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