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人物生平介紹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遊名山大川。《徐霞客遊記》中對各地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都有記載。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朝人,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遊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這裡是徐霞客故居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因有0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遊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裡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徐霞客是哪個朝代的

  明代萬曆年間。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即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禎十四年正月二七日***,生於江蘇江陰馬鎮南暘岐,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的故事

  1、 徐霞客二十八歲時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臺,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臺上才發現下面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2、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年***為我國傑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故居在江陰馬鎮南岐村***為紀念偉人,馬鎮已改名為“徐霞客鎮”***。明末遭兵燹,清順治年間徐之侄孫徐君銓重建。至1984年,僅存面闊七間二進瓦房,1985年,政府撥款大修。現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佔地二畝。大門正面懸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第一進前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蹟及溶岩標本。第二井遺有一棵古羅漢松,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正中懸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家為紀念徐霞客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風光照片。勝水橋,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隻停泊處,此橋亦有400年左右的歷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著明代江南小橋的風格。

  獲得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瞭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中,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晚於徐霞客。

  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佈面積最廣闊、發育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這一帶遊歷考察了3年時間,並做了詳細的日記,對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佈、各地區間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各種石灰岩地貌的型別及其成因,都有詳細科學的記述,因而他的遊記成了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文獻。從他的遊記中可以看到,他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形成石灰岩奇異地貌的重要原因。由於發育的時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區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因為缺乏風化物質,無土壤覆蓋,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爭奇鬥勝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帶則不同,它是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音yīlǐ,意思是曲折連綿***,忽石峰數十,似錐處囊中一般。用現代地質學的術語說,桂林、陽朔一帶體現的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況,柳州西北一帶體現的則是處於石灰岩地貌發育最盛時期的特徵。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是很準確精細的,他的分類與現代地質學的分類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巖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巖洞達100多個,足跡所到之處,他總要想方設法探究其中的奧祕。對巖洞、石鐘乳的結構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巖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鐘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鐘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