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具體是哪百家

  諸子百家獨尊儒術,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最後結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流派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爭鳴的流派介紹

  百家爭鳴流派非常多,各門派的主張觀點也有很大不同,西漢的劉向將諸子百家主要分為十派。

  主張與人為善,施仁政,有教無類的儒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道家;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主張嚴刑峻法,依法治國的法家;主張詭辯無罪,邏輯思維的名家;主張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農家;主張縱橫捭闔,巧舌如簧的縱橫家;主張兼收幷蓄,集各家之所長的雜家;主張陰陽有序,天人合一的陰陽家;主張寫文章以文采見長的小說家,主張三十六計,兵不厭詐的兵家。

  這些流派都有其鮮明的見解和觀點,都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不過這些門派雖然相互爭論,互相攻擊,水火不容,但是其實他們也是在無意中相互借鑑,相互學習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流派非常多,也非常複雜,有些影響力小一些的觀點並沒有被歸入那一派,比如齊國管仲的思想,但是無一例外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以上所有流派的主張都或多或少的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萌芽於明末清初的近代民本思想,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便提出“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而且很多意思的是,東西方雖然長時間相互隔絕,但是西方思想家的觀點與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都得到了實踐的檢驗。

  百家爭鳴的時期

  百家爭鳴的局面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的名字是因為孔子編撰的《春秋》一書而得名,戰國則是人們對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國七雄並立,中國處於諸侯割據時期的稱呼。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諸侯群起,都想統一中國,但是都沒有能夠稱霸,所以各國彼此對立但是又交流頻繁的時期。

  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所以客觀上為文化的發展繁榮營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只要是能夠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都可以發表,都可以拿到檯面上爭論。而且由於諸侯們為了富國強兵的目標,都對人才求賢若渴,紛紛為招攬人才提供各種優待條件,都能夠禮賢下士,所以這一時期,那些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紛紛設立私學,教授弟子,壯大自己的學說,還著書立作,宣傳自己的學說,客觀上傳播了文化知識。

  那時候的學者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紛紛奔走各國,尋找能夠欣賞自己的君主,並且樂此不疲。這一客觀上的需要反過來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繁榮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鉗制人們的思想,焚書坑儒,殘害知識分子,而且後來漢武帝為了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中央帝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歷史上便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高峰,為後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源頭。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只是一能夠出現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繁榮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的,這是一個複雜深刻的形成過程。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鐵製農具的大規模推廣運用,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使得佔有大量土地的新興地主階級出現,他們佔有大量社會財富,但是社會地位卻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當時諸侯爭霸,連連戰爭,各國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輔佐,客觀上形成了寬鬆的學術環境,各種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發自己的見解,而且諸侯國為了招攬人才,還會給人才營造良好的經濟物質條件,這也促使各種人才終年奔波,周遊歷國,尋找能實現自己理想抱負學說的君王。

  當時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學習知識文化,在政治上謀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滿足傳統的官府辦的貴族學校的教育,紛紛拜師學藝,這就促進了私人辦學的興起,孔子便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師,這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不同學派的人思想觀點政治主張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並存的局面,各種學派相互借鑑相互融合,有所學習有所排斥,互不相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誕生了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個學術流派。

  一些大的學術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過著書立說要宣傳自己的思想見解,對後世的歷史發展起到了很多的促進作用,因此後人一般都對這一時期的學術爭鳴持正面評價。

  百家爭鳴是對先秦時期各種思想流派,學術主張的總稱,其中每一個派別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後人熟知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是對中國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先賢。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儒家學派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有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孔子,還有他的弟子孟子,後代合稱“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對他們思想主張最精煉的概括。還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荀子等。

  道家是中國最具有哲學思想的門派,他的創始人老子非常神祕,只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就不知所蹤,老子還是孔子的老師。莊子也是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學者。他們被後世合稱為“老莊”。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善於搭建雲梯;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等,他們非常善於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就是名家的著名論斷,有點詭辯的意味;法家的主要有韓非子和秦國丞相李斯,主張嚴刑峻法,非常苛刻;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有鄒衍,他可是中國風水文化的祖師爺,現在還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風水;縱橫家主要有蘇秦張儀,靠著一張巧嘴,縱橫捭闔,巧舌如簧,攪亂天下大勢;雜家有呂門客呂不韋,他組織下手門客寫《呂氏春秋》,網羅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言論,所以稱為雜家;還有農家,它的代表人物是許行,為後世重農抑商奠定了基礎,最後就是小說家,代表人是樓晶閣,以文采見長。

  百家爭鳴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解放、大發展、大繁榮的開放局面,這不僅是各種思想流派之間的爭論,不單是個人學術思想的發展,更是對中國早期文化的一次總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確立了後世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對當今中國的文化復興也有著借鑑意義。

  百家爭鳴時期誕生了一大批不同思想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儘管他們對後世影響範圍各異,但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智慧。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自從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一直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的統治思想,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就是通過學習儒家經典參加科舉,從而走上仕途的。儒家思想已經深深根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行為之中,直到現在仍是日常道德的來源所在。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是中國哲學智慧的源泉,他總是學會我們為人處世,提高自身修養的智慧。

  韓非子的法家奠定了中國古代司法體系的倫理基礎,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奉行外儒內法的治國體系,一定程度上說法家其實就是儒家的核心,國家穩定下來需要儒家來安撫人心,而非常時期就非常法家的非常之法。

  其他如墨家的技巧、縱橫家的博辨、陰陽家的風水、農家的農業生產技術,總之每一種思想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都一定程度上對後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