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史中的唐僧

  顏值有多高?據傳因相貌堂堂被破格批准剃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影視劇裡的唐僧來來往往、前赴後繼,但甭管換了誰去演,基本都是一個模子扣出來的:英俊瀟灑,溫和正派,一心向佛,聖人風範。也難怪,關於唐僧,吳承恩筆下早已交代明白:“你看他——丰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脣紅口四方……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樑窈窕娘。”於是乎在影視劇裡,正人君子顯然沒跑,玉面小生理所當然,區別僅僅在於,這帥哥是老帥哥派兒呢,還是小鮮肉型呢?我也想不通唐僧還會是另外一番模樣,取經路上千難萬險,那麼多大小妖怪都想吃上一口唐僧肉,紅孩兒牛魔王之類可能未必在乎口感,可女妖精們普遍還是不將就的,換個皮糙肉厚的,那也不好吃呀!

  正史裡面的唐僧,顏值也不低,其人俗姓陳,名禕。當年隋煬帝派大理寺卿鄭善果去洛陽剃度僧人,14歲的陳禕年齡不夠,但鄭善果發現他相貌堂堂不同凡響,因而破格準其剃度,終成就了一代高僧。玄奘去印度,這一趟走了四年多,途經大小數十個國家,行程五萬餘里,走的恰是如今“一帶一路”的線路,在1300年前就為中外文化溝通搭起了一座橋樑,其意義比《西遊記》中的唐僧更為真實與重大。

  是當年的《大話西遊》打破了這一成規,隨著羅家英版的唐僧橫空出世,彷彿一夜之間,唐僧就成了拖後腿、愛哭泣、愛管閒事以及碎嘴子的代言人,成了銀幕上囉裡囉唆、小肚雞腸的偏喜劇型人物。以至於在網路上,提到某一愛嘮叨、喜歡說喪氣話的人,皆以唐僧謂之。圍繞《大話西遊》對經典的篡改,當年的爭論不可謂不熱烈,但有意思的是,等到《大話西遊》也逐漸成為經典,被人要拿來重拍時,羅家英又是粉絲們唯一認可的唐僧扮演者,有人要扮演至尊寶,遭到粉絲們強烈反對,因為周星馳才是唯一的至尊寶。惡搞者抑或說解構者隨著自身影響力的增大,也害怕成為被他人惡搞與解構的物件。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西遊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然要大過其他三部。孫悟空雖說也被改來改去,但猴子的形象與武器金箍棒始終沒變。唐僧就不一樣了,美國人拍的《西遊記》讓唐僧談戀愛;越南版的《西遊記》大約因經費有限,唐僧連匹馬都沒有;韓國著名導演申東曄兩年前拍攝了《西遊記歸來》,將故事背景設在首爾,唐僧不僅成了女性,穿上高跟鞋,還與孫悟空談戀愛;日本人這些年拍了五個版本的《西遊記》,最後一個版本里唐僧也變成了女性,與徒弟孫悟空曖昧不清……

  無論是羅家英版的唐僧,還是國外各種對《西遊記》的演繹,我曾經都很反感,以為是對經典的褻瀆,至少是缺乏尊重。可是,藝術的魅力往往就在於創新,就像在莎士比亞家鄉那座最古老的劇場裡,四百年來不斷上演著經典版的《哈姆雷特》,但這不影響倫敦的某劇場正在上演解構版的《哈姆雷特》。惡搞固然無聊,但解構並非罪惡,只要是合理的鋪排,只要可以自圓其說,只要具有藝術感染力,就有其存在的價值與空間,就會帶動人們對原著的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其實低估了受眾的判斷能力。就像潘金蓮的形象在川劇裡可能是正面的,在京戲裡就是淫婦角色。沒有人會因為唐僧從徐少華變成了羅家英就懷疑《西遊記》的價值,更不會否定玄奘的真實性與巨大貢獻。而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早已被證明是經得住風吹雨打的,並且每一次風吹雨打都能令它愈發的精神與茁壯。

  大漠,戈壁,地平線,幾萬裡漫漫征程,數不盡的艱難險阻,即便唐僧是小白臉也早被風沙與困厄雕刻成有青銅鑄鐵般硬朗的男子漢,他的相貌早已交給了夢想,交給了天地,交給了歲月。

  相關資料介紹: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2]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

  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中亞地區、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宣告、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佈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裡。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樑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