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荊州和漢中的趣聞

  為什麼劉備必須在荊州和漢中之間做一個選擇?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公元219年秋天,劉備自稱漢中王,冊封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為大將***沒有趙雲***。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但是這個繁盛場景的背後卻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首先是曹操絕不甘心失敗,他隨時準備捲土重來。孫權並不滿足劉備割讓的那一小塊領土,他要佔領整個荊州地區。做要命的是此時主張聯合的魯肅已經去世,強硬派的代表人物呂蒙成為了孫權集團的戰略決策人。這就迫使劉備必須在荊州和漢中直接作出選擇。

  一、為了荊州地區的歸屬,劉備與孫權險些爆發戰爭

  公元214年,劉備在經過三年的鏖戰之後,終於進入了成都,佔領了西川地區。孫權得知以後,立刻派遣使臣前來索要荊州。荊州地區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至關重要,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發展戰略就是以荊州和西川為資本,然後兩路北伐。劉備集團一系列的戰術行動都是圍繞著這個戰略規劃進行的,現在孫權前來索要荊州,劉備當然不打算給他。當時荊州地區的軍隊不足4萬人,劉備擔心關羽無力守衛荊州。而北方的漢中還在張魯的手裡,劉備暫時不擔心北方的威脅。劉備親自率領5萬軍隊增援荊州,一旦孫權想動手,劉備準備把孫權暴打一頓。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擁有這個實力。不過就在此時,曹操大舉進攻漢中,接下來曹操很有可能進攻西川。這就迫使劉備不得不半路回師,同時與孫權講和。

  為了穩住孫權,劉備將荊州地區的部分領土割讓給了孫權,這一情況搞得雙方都很鬱悶。劉備還沒有返回成都,曹操就已經迅速的拿下了漢中。此時劉備和孫權都認為曹操將南下進攻西川,於是劉備在積極備戰,他在西川的根基並不穩固。在孫權方面,頭號謀臣魯肅一直是建議聯合抗曹。現在曹操即將進攻西川,魯肅認為此時應該趁機奪取曹操控制下的徐州地區。在魯肅的慫恿下,孫權親自統帥大軍北上。但是他遇到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張遼,孫權的軍隊沒能前進一步。更要命的是曹操放棄了進攻西川的計劃,率領主力軍隊增援兩淮地區。雙方一場鏖戰之後,孫權在什麼也沒有得到的情況下狼狽撤退。

  二、魯肅的去世致使孫劉聯盟開始動盪

  公元217年,一直主張聯合的魯肅去世,強硬派的呂蒙上臺。這直接給孫劉聯盟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給荊州增添了一些危機感。呂蒙上臺的初期,劉備正在全力進攻漢中地區,而曹操也率領大軍增援。兩大集團的主力鏖戰漢中,然而使孫權掌握了主動權。當時荊州和徐州的防禦力量均不足,孫權詢問呂蒙應該進攻那裡?呂蒙認為拿下徐州很容易,但是這片地區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想完全守住,需要7到8萬軍隊。這對孫權集團來說得不償失,因此呂蒙更建議進攻荊州地區。佔領荊州地區之後,可以利用長江阻擋北方的曹操,也可以把劉備徹底封死在三峽之內。對於呂蒙的建議,孫權十分贊同,不過荊州的守將關羽並不好對付,因此他在等待時機。

  219年,經過雙方三次大戰之後,劉備擊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地區。劉備奪取這片地區之後,自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這年秋天,劉備沾沾自喜的自稱漢中王,開始與曹操分庭抗禮。但劉備的頂峰僅僅持續了不到四個月,這年冬天,荊州地區的大將關羽率領荊州地區的主力軍隊主動進攻曹操。當時荊州地區的總兵力不到4萬,關羽的北進出動了將近3萬。不過面對準備十分充足的曹操,關羽的軍事行動並不順利。關羽在外交問題上的失誤,徹底激怒了孫權。在部隊軍糧不足的情況下,關羽竟命令進入孫權的控制權內徵收軍糧。這一舉動惹惱了孫權,孫權和曹操達成了和解,同時命令呂蒙襲擊荊州。

  三、喪失荊州之後,劉備集團遭受了重創

  在魯肅去世之後,劉備集團就應該開始考慮防禦荊州的問題。但是由於漢中地區對西川的威脅太大,所以劉備只能暫時弱化荊州地區的防衛,而全力進攻漢中。在漢中之戰勝利以後,劉備的部隊主力急需休整,因此沒有及時回防荊州。荊州最終被呂蒙偷襲成功,而關羽也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最終關羽兵敗被殺。荊州的喪失意味著劉備只能從西川一路進攻曹操,這個方案的成功率不高。因此劉備必須奪回荊州,在關羽被害的一年多之後,劉備集結了國內的精銳力量6萬多人進攻孫權。不過法正、張飛、黃忠都已經去世,馬超和魏延要防禦曹操,劉備的東征沒有一個靠譜的文臣和武將。以劉備自己的水平對付那種二流將領還可以,對於那種名將他只有被暴打的份。

  劉備借荊州: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給世人的印象是,劉備在耍賴,借東西不還。人們錯認為他借的是整個荊州,事實並非如此。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這裡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荊州一主要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吃了敗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武陵***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三郡;劉備最多,得了荊州的江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 ***"武陵太守,為備所攻劫死。子禕,事見魏武本紀" "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周瑜死後,東吳的魯肅基於戰略考慮,他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

  所以"借荊州"其實是借了荊州的南郡以及確認劉備可分得武陵和桂陽兩郡。***之前,孫權另外任命了全柔為桂陽太守*** 而孫權則收回長沙部份地方設漢昌郡。

  以後,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荊州,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

  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劉備解決了荊州的矛盾,與曹操爭漢中,於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據有了漢中。於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

  但孫權還不知足,認為,荊州居東吳的上游,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游,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卒,呂蒙代替其職位。如果說魯肅是聯劉派,那麼他則是堅決的反劉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軍主力在漢中和劉備作戰,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荊州主力進攻魏軍佔據的樊城和襄陽,擊敗曹魏大將曹仁並乘機圍困襄陽、樊城,曹操四處抽調兵力去解襄樊之圍,其中包括于禁所率七軍、徐晃軍團、張遼軍團等。關羽巧妙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中原地區遙相呼應關羽北伐,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差點打算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

  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之下,曹操聯合東吳孫權,讓孫權乘機偷襲關羽的大後方荊州,關羽的荊州後方空虛,給了東吳呂蒙以可乘之機。最後關羽在219年年底,敗走麥城,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關羽的錯誤不在於北攻樊城,而在於沒有防備孫權違背盟約,沒有注意鞏固自己的後方,以至於丟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