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言語交際中的漢民族文化心理透視

 論文摘要:不同民族由於歷史發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漢民族文化心理豐富且複雜.對言語交際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本文主要對漢民族言語交際中講究禮節,注重和諧,語詞速信等方面獨特的文化心理現象進行探索討論。 
  論文關鍵詞:現代漢語;漢民族;言語交際;文化心理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語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一個民族的文化最能通過民族的語言表現出來。靜態的語言,語言負載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語音、詞彙、語法這些語言要素中的;動態的語言,就產生了言語和言語行為,在言語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隨著言語行為表現出來。“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言語使用者怎麼說,如何說,認為這樣表達是合適的,樣表達是不合適的,與言語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關。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維習慣、行為準則。不同的民族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動態的語言最能反映出言語使用者在言語活動中的思維形式、行為準則,有什麼樣的思維形式、行為準則,在言語表達時就有什麼樣的表達模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對言語行為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如受到誇獎時,西方人往往採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興,通常是道一聲“謝謝”;而漢族人的反應則往往是以否認或自貶的方式,通常要說“不行,不行~差遠了”等。這種言語交際中表現出來的表達差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說,言語交際中,人們的言語行為無不浸染著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對言語交際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於我們學習並正確掌握和運用民族語言,有利於口語交際中言語表達得恰當、得體、適度符合民族審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漢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樣漫瀾在漢民族的文化肌體當中,並在言語行為中處處留下“痕跡”。本文試從言語交際中透視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 


  一、講究談吐文雅.彬彬有禮的心理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隸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國人為人處世講究“知禮數,“懂禮貌”,交戰雙方也要“先禮後兵”,深諳“禮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視“禮為立國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禮儀內容。受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漢民族在言語交際中,深知。禮之用,和為貴,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言語交際中的禮貌表達在漢民族為人處世中佔有重要地位,講究談吐文雅、彬彬有禮是道德高尚有修養的表現。漢民族言語交際中講究禮節的心理,使得漢語積累了豐富多彩的禮俗詞語,並且怎麼表達頗有講究,亂不得,錯不得,濫不得,否則就要失禮。這種注重言語禮節,講究言語禮貌的心理在言語交際中處處體現。如對人的稱呼,是漢民族禮貌表達的重要標誌,小孩見到大人,學生見到老師,下級見到上級等熟人相見,首先要有個稱呼表示禮貌,有些場合恰當適度的稱呼,對交際效果起到關鍵作用。漢民族在交際時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常用敬稱和謙稱,這樣,經過長期積累,在漢語中就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有明顯區別的敬稱和謙稱。敬稱和謙稱早在秦代就廣泛使用,如敬稱有“足下、殿下、執事”等,謙稱有“寡、孤、不轂、不才、在下等。現在我們還常用敬稱“令尊、令堂、貴姓、貴公司、貴校”,謙稱“敝人、愚弟、寒舍、拙作”等。漢民族注重長幼有序和血緣宗親關係,見到長輩一定要有稱呼,以示尊敬,而不像西方為表示親切,對父母或其他長輩都可直呼其名,在漢民族看來,這樣是少教無禮,沒有修養。對無親屬關係的人使用親屬稱呼.就顯得與說話人特別親近,無形中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如平常稱呼“老伯、叔叔、大哥、大姐”等。上街購物,個體老闆為體現服務態度之熱隋誠懇,常“大媽、大姐、老哥、老弟”地叫,以表現對顧客有禮貌和親近,符合漢民族文化心理,顧客心裡愉快,購物熱情也會大增。表示禮貌的敬稱謙稱還有許多,不再一一列舉。 

  還有言語交際中的祝福語,就是吉祥話,也是漢民族講究言語有札的重要內容。和睦吉祥、福壽安康是人們千百年來追求的美好理想,漢民族有在喜慶的日子裡道個喜、送個祝福以示禮貌的傳統習慣。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祝福話有特定的內容和講究,如給老人祝壽,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壽齊天…福壽無疆”等。漢民族有注重傳宗接代,長久計議的心理,常用“多子多福,子孫滿堂來祝福,結婚時,就用“白頭偕老~百年好合”“鸞風和鳴”的祝福話,開張時用“財源廣進…生意興隆”“恭喜發財”等吉祥話,不論祝福語能否實現,圖個吉利吉祥,以示禮貌。 
  漢民族言語交際中講究禮節、注重禮節,力求談吐文雅、彬彬有禮的心理,在言語交際中隨處可見,尤其在問候語、道謝語、恭維語等中都有充分體現。 

  二、貴和諧,重人情.愛面子心理 
  漢民族在人際交往中的民族心理是“和睦相處,“以和為貴,把和諧作為人際交往的目的。漢民族在人際交往中極重人情,愛面子,表現在言語表達上受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影響,力求措辭有度,不偏不倚,適度得體,在言語表達上表現為含蓄、婉轉、模糊,形成漢民族言語表達上獨有的文化模式。 
  漢民族在人際交往中提倡“以仁愛之心示人”,“以寬恕之心對人”,就是對別人要有仁愛之心,要關.愛護別人,對別人的錯誤過失要原諒、理解,少計較或不計較。俗語道“樹有皮,人有臉”,“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要得饒人處且饒人”,要給人面子,留“臺階”,少得罪人。如我們常見的批評,漢民族的心理是既要達到目的,又要讓對方接受,並給他留面子,在表達上就常用含蓄婉轉的方式,先表揚或肯定成績,然後再轉折“但是……或“……不妥,不足”“然後”“希望……”。老師批評學生:你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同學們應該向你學習,但在學習方面下的工夫還不夠,希望你今後上課注意聽講,不要說話,把學習搞上去就更好了。目的是批評學生,但在表達時講究“藝術”,就更易使對方接受。在交往中,有些時候需要拒絕別人,如果直接拒絕,會使人難堪,在漢民族看來容易產生“不和”,不夠禮貌,違犯了漢民族待人處世的原則,為了不得罪人,給人留面子,常用含蓄模糊的語言“間接”地拒絕對方,更多的是讓對方自己體會話外之音。用得較多的就是“考慮考慮”,“研究研究”,“等等再說吧”,婉言謝絕,如:“馬主任,我的調動問題……~這件事我知道,我們再研究研究吧。

漢民族較之於西方人性格內向、沉穩、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在西方注重突出個人及個人價值,而漢民族傳統觀念是重社會,重集體,突出一個“和諧,不突出個人,涉及個人則習慣於含蓄或婉轉表達。一篇文章明明是個人見解,但習慣上要謙稱“我們認為”。個人取得的成績,常要說領導的支援,集體的智慧。漢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轉的表達模式,形成了交際中內容豐富的客套話、寒喧語。幹某件事明明準備得很充分,但要講準備不足,請大家多多指教;宴請客人,飯萊準備得很豐盛,客人酒足飯飽,主人還要說“粗茶淡飯,不成敬意”,或者準備不好,沒有什麼可口的,管飽不管好”等,這些話對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漢族人聽來,不足為怪,因為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但讓西方人聽來,就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前幾年,有一則報道,說是記者採訪一箇中國著名的演員,問道:“你認為當今中國最優秀的演員是誰?”演員回答:“是我。”這個回答使許多人意外之餘覺得演員太張狂了,引來了頗多微詞。從心理上講,漢民族傳統觀念認為,就是最好的是自己也要謙虛一下,含蓄一點表達。由此可見,演員的回答引來非議,是有著民族文化心理基礎的。 
  漢民族言語交往中的重和、貴和、重人隋、重名聲、愛面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含蓄、婉轉、模糊的表達方式體現在言語交往的方方面面。人常說的“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體現了和睦相處、相安無事的人際交往的理想,這些漢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對言語行為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三、喜聯想、善比附的語詞迷信心理 
  語言本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但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總是把語言的功能誇大並神祕化,對語言有著一種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即語言拜物教***word fetishism***。把語言和它指向的事物和現象合為一體,認為語言有著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也能招災,由此,人們耽於語言幻想,希望通過語言來溝通人與自然的關係,藉助語言來趨吉避凶。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有對語言的崇拜心理,漢民族在言語交際中耽於語言幻想,語詞迷信的心理突出且執著,表現在語言表達上就是特別喜聯想,善比附,講究有說頭,討個好口彩。如最常見的給人或事物命名,像人名、地名、商品名、庭院名等,都要煞費苦心,起出意義來,起出好來。在言語使用中,漢族人更喜歡說話討個好彩頭,也就是說吉利話,聽吉利話,把自己的願望、追求寄託在語詞上,對語詞的迷信特別認真。《羊城晚報》曾報道,一彩民對體育彩票中彩500萬一直心神嚮往,為博好彩,就將自家豢養的小狗取名“五百萬”,經常對小狗作勢呼喚“五百萬,來”,小狗聞聽主人聲音,立刻俯首帖耳趨向前去,主人心花怒放,彷彿500萬元在“來”的叫喊聲中真的到來。漢人還喜歡藉助同音或諧音討口彩,漢語中的“8與“發”諧音,…9與“久”同音,帶有…8’…9’數字的日期、號碼、名稱就被認為是吉祥號,能帶來好運氣,帶有…8的日子街上開業的商店最多,帶有“888”、“159”、“168”、“198”的車號、牌號等許多人不惜重金買下。還有發糕、髮菜、發財樹等為人喜愛,都是為圖一個吉利。結婚時常見的在床上撒下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為的就是取諧音“早生貴子”。漢民族言語中表現出來的這種為追求美好生活而聯想比附的心理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由於人們對語詞的迷信心理,在言語交際中,認為是吉利話,能帶來好運的話,人們愛說多說,而有些話的指向是不好的事物或人們厭惡的現象,則認為是不吉利的話,就不說或少說。有的場合甚至特別忌諱某些話,魯迅在《野草·立論》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貴人家生了孩子,作滿月時,請了幾位客人,大家都看弦子,一個客人說:“這個孩子將來要當官的。”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讚。另一個客人又說:“這弦子將來要發財的。”又得到了大家的一番喝彩。最後一個客人說:“這弦子將來要死的。”結果得到一頓痛打。在喜慶的日子,人們最忌諱不吉利的字眼。前兩個客人說的話不管是真心話,還是虛偽話,都是吉利話,主人愛聽,當然更希望吉言能成為現實;而最後一個客人說的確實是大實話,但不分場合,不合人們心理,是人們最忌諱的話,捱打是必然的。生活中人們的語詞迷信還有很多,如從“分梨”聯想到“分離”,從“進鍾”聯想到“送終”,從“傘”聯想到“散”。不同的地區由於方言不同,還有許多地方性的語詞迷信。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一種符號系統,人們的語詞迷信程度與整個社會環境和個人文化素養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積極引導,摒棄那些妨礙社會文明的語詞迷信。 
  漢民族言語交際中反映的文化心理豐富多彩,本文對漢民族言語交際中的講究禮節,注重和諧,耽於語言幻想等心理的揭示,只是漢民族言語交際中文化心理的-d’部分。漢民族言語交際中還有許多獨特的方式和內容,如問候、交談、拜訪、辭行、避忌等,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