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的人物概述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奠基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充套件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

  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孔子等先賢為陪祀。但是在唐開元時期,掌控欲極度強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相傳他推行井田,制禮作樂,建章立制,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尚書》等篇。

  周公旦的生平影響

  周公,生卒年不詳,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的第 4 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稱叔旦,諡文公。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陝西鳳翔***,故稱“周”。又因其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稱為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其政績,《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裝鎮壓商紂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各國武裝反叛以後,“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以商代滅亡和“三叔”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鑑,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

  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影響作用,並提出分別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一生注重禮賢下士,尊重賢能之士,善待來者。周公的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嚮往周公的事業,盛讚周公之才,讚歎“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②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代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唐代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則反映了古人對西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視,以及對周公這位偉人的真誠敬仰。這在歷史上曾經為弘揚、繼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教育起過積極作用。

  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係,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係。周公生活於三千多年前,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作用。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

  周公旦的相關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典出《史記》。周公派兒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他告誡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經很高了。可我常中斷洗澡,多次吐出飯菜,趕緊迎接來訪的賢士,生怕他們寒心。希望你到了魯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氣凌人。”後形容在位者禮賢下士。

  周公恐懼下士時

  說的是兩個人:西周時的姬旦與西漢時的王莽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幼子,世人慣稱“周公”。有聖德,輔其兄武王姬昌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業。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願以身相代。藏其冊於金匱,內容無人得知。後來武王駕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盡心輔佐,將周成王抱於膝上,朝見諸候。當時其庶兄管叔、蔡叔圖謀不軌,但忌憚周公,於是在列國間散佈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圖謀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為避禍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後來有一日,天降大雨,雷電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辨明忠奸,誅殺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歸相位。

  假設當管叔、蔡叔正四處散佈流言誣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時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設金匾之文始終未被成王所知,那麼請問,誰人可以說得清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那其後的史書中他豈不就成了奸臣?

  王莽,字巨君,是西漢元帝王皇后的弟弟、西漢平帝的舅舅。其人奸詐,依仗外戚專權,陰謀篡取漢家劉姓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於是預先謙虛恭謹、禮賢下士,假行仁義,當時天下人都齊聲稱頌王莽的聖賢仁義之名。後來王莽終從王太后處逼得傳國玉璽,自立為帝。

  假設王莽在篡位稱帝前就死亡,那誰又會知道他心底的不臣之心?那其後的史書中他豈不就成了一代賢臣,名垂青冊了?

  所以說有些真偽,不是一句“日久見人心”或“蓋棺定論”就能說得清的,或許身處猜疑之中的人,只能用“無愧於心”來聊以自慰了。

  懲前毖後

  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姬誦繼位,稱周成王。因為成王年齡很小,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輔佐,處理政務。周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們很想篡位奪權,但又懼怕周公,於是就合謀陷害周公,他們到處散佈謠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奪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斷地聽到這些流言,對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來一心輔佐成王,卻遭到誹謗,為了躲避嫌疑,讓成王認清事實真相,他便辭離京城長安,到了洛陽。後來成王明白了事實真相,悔恨自己聽信讒言,於是用隆重的禮儀把周公請了回來。

  管叔、蔡叔賊心不死,他們與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叛亂,陰謀奪權。成王命周公率兵鎮壓叛亂。周公領兵很快就討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發動的反叛。

  成王長大以後,周公就把政權歸還給成王,使他親理國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廟祭告祖先。在祭禮儀式上,成王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很有感慨地對文武百官說:“我一定要從以前的懲戒中吸取教訓,以防止後患。”

  周公之禮

  古人講的行周公之禮指的是行房事 。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現在通俗指夫妻同房,做愛,發生性關係。“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